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何以令人忍無可忍?

□蔣璟璟

6月23日,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發佈的公告中,列舉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的違規行徑,可謂名目繁多、數不勝數。其措辭之激烈、批評之嚴厲,字裡行間分明透出四個字,“忍無可忍”。而在這一紙官方版的“命運裁決”之前,“中管院”其實早已形象崩塌。應該說,作爲一個事業單位,“中管院”多年前便已社會性死亡。  回溯相關新聞報道會發現,“中管院”在很多網絡鬧劇、爭議性事件中高頻出現。就收錢發證、有償“授銜”,拉大旗作虎皮搞圈子、大玩“評獎經濟”創收而言,“中管院”簡直是頭部玩家。其不僅玩出了心得、玩成了產業,更是玩得聲名狼藉。也難怪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的公告,會連續用“四個嚴重”嚴厲聲討。嚴肅處理,有理有據。連根拔起,以儆效尤。  用着正規身份,做着野雞生意,在這一領域,“中管院”儼然登峰造極。事後覆盤,我們會發現,“中管院”的墮落,其實大致有兩條主要脈絡:其一,是主業本職的空懸化,其到底因何而生、價值何在,早已模糊不清;其二,則是“自我增生”的無限化,“中管院”儼然如同母體和總公司一般,不斷分化出旁支、下線。當之變成樹枝狀的龐然大物,其利益主體註定越發多元,逐利衝動註定越發強烈。把“自支自收”畸變成“無所不用其極地創收”,“中管院”的自毀,是早可預見的結局。  事業單位的增減,一般都是基於社會需要、功能定位所驅動的機構改革調整,如“中管院”一般,因爲自身胡作非爲而被撤銷登記、收繳公章的並不多見。透過這一案例,重申事業單位的社會公益屬性和行爲規矩邊界,這對於規範具體工作開展,避免重蹈覆轍,有着顯而易見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