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醫學知識分化越來越細,不整合難以形成戰鬥力

每經記者:嶽琦 每經實習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文多

近年來,全球醫學知識量逐年攀高,但臨牀難題仍舊不少,醫學研究方向成爲學界常談常新的課題。

新冠病毒突襲給這一討論添了把火——人類已經擁有浩如煙海的醫學知識,爲什麼前期在新冠病毒的突襲下不堪一擊?全球著名醫學研究所在新冠病毒的研究上耗費了大量經費,爲何還是拿它沒辦法?千辛萬苦研發疫苗和特效藥的經歷,能否爲未來的醫學研究帶來一些思考?

12月22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中國醫藥健康資本論壇”在線上舉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以《後新冠疫情時代,論醫學的整合與轉向》爲題發表了主旨演講,基於世界醫藥發展史,闡述了醫學知識整合的價值,並指出“人體自然力”是未來醫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整合,形成真正的醫學知識

我國是科研大國,但在醫學研究領域,相比歐美髮達國家,我國知識產權轉化產出不足,醫藥專利的貢獻偏低,要把零散的科學研究轉化爲臨牀成果,未來還有一段路要走。

“整合”是一種四兩撥千斤的選擇,“醫學知識論”就是指對醫學知識進行研究。據樊代明介紹,醫學知識論是研究醫學知識本質特徵、價值取向和形成方法的認識論;是指導醫生合理應用醫學知識正確防治疾病的認識論;是利用低層次的分散醫學知識,創造更高層次醫學知識的方法論。

樊代明認爲,醫學知識分化越來越細,不整合難以形成戰鬥力。

以胃癌爲例,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爲胃竇癌、胃體癌和胃底癌,再根據包曼氏分型,每一個部位的癌又分成4型;根據組織病理學的分型,每一型又分成5個以上的細胞學類型,加起來的類型超過60種。如果再根據EGF受體的陰性和陽性和其他分子的分類,就可能分成100多種。

“這種越分越細的知識究竟能否改善胃癌的愈後?怎樣才能改善愈後呢?”

樊代明發出疑問,並提出病人的愈後還有大量文章要做,而對相關因子加以整合就是很重要的一點。

以發表論文爲例,樊代明認爲目前浩如煙海的論文其實只是一些數據,不是真正的知識,它們只有通過整合才能成爲知識,並隨着不斷深化成爲智慧,才能成爲力量。

同時,樊代明提醒,醫學整合具有高度藝術性,不單是邏輯的整合,而是需要三維,四維,甚至更多維的整合,纔可能形成真正的醫學知識。

“其中,最關鍵的是要選好加數,選好各種因素,更主要是要當好加號,取得最大的和。”樊代明說道。

人體自然力,未來醫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未來的醫學研究可能要從過去針對病因和病理機制轉向人體自然力”。

這是樊代明演講中的第二個重要觀點。他表示,當人類搞清了某個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機制,但外在力量還是解決不了疾病的時候,就應該回到人體中去找“手術刀”和“藥片”,即人體自然力(natural force)。

“人類已經有400多萬年的歷史,真正有醫學只有幾千年,人在這幾百萬年裡是怎麼過來的?靠的是自然力;動物是沒有醫生的,他們是怎麼過來的?也是靠的自然力。”在樊代明看來,醫學就是呵護這種自然力,並通過維護自然力來達到治療效果,最後真正實現醫療效果還要靠病人本人。

他以癌症治療爲例談道:在早期階段,腫瘤細胞少,威力比較弱,而人體自然力強,在這種情況下采取手術或放療等方式,在不影響自然力的前提下把病竈拿掉無可厚非。但如果腫瘤已經進展到晚期,人體自然力已經很弱,此時通過手術或化療試圖拿掉病竈,自然力也會被損傷。

這樣的理念也體現在中國抗癌協會的組成。據樊代明介紹,不同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抗癌協會,中國抗癌協會既有“肝臟腫瘤分會”“肺臟腫瘤分會”等專門針對殺滅腫瘤細胞的組織,還有一支專注於呵護人體正常器官自然力的隊伍,例如腫瘤肝臟病學分會、腫瘤腎臟病學分會、腫瘤呼吸病學分會等。

樊代明表示,人體自然力不簡單等於免疫力,而是包括自主生成力、自相耦合力、自發修復力、自由代謝力、自控平衡力、自我保護力和精神統控力七種,這些力量共同保證人類健康。

“未來,我們還要繼續研究病因和病機,但是不要單一地針對它,而是以它爲根據,更好地保護人體自然力。我們叫‘改邪歸正’——從針對邪氣爲主,迴歸到呵護人體的自然力。”演講的最後,樊代明再次強調,未來的醫學理論研究,藥品生產,包括養生保健等都要回到人體自然力,研究自然力,測定自然力,呵護自然力,增強自然力,“這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