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總有一天,癌症能變成像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

前言:

有一句話叫做”沒啥別沒錢,有啥別有病“,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是人生在世卻總是離不開生病這件事情,尤其是癌症。這種病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個噩耗。

可是也就是這個讓人談之色變的疾病,在我國居然有一位腫瘤學的專家直言,總會有一天,癌症會變成高血壓一般的慢性病。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說出這樣的豪言壯語,又是什麼樣的自信,能夠支撐他說出這樣的話語呢?

專業研究

1953年2月的上海市,一聲啼哭的響起看似正常無比,但是任誰也沒有想到在多年以後,這聲嬰兒啼哭的主人會成爲我國腫瘤方面的專家。

16歲的時候,這個叫做丁健的年輕人就來到了江西插隊落戶,這一插隊就是6年的時間,直到之後1975年開始,他就開始在江西醫學院開始了自己的學業。

畢業之後,他也開始了爲期8年的在母校的助教生涯,並且在這段時間裡,他還不斷地向更高的學歷進行衝刺。

爲了在學業上有更高的成績,丁健便背井離鄉來到了日本。這種滋味可不好受,畢竟異國他鄉的他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但是好在最終他在這裡獲得博士學位。

除此之外,他還見識到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和理念,這對於他的視野也有着巨大的影響。

到了1992年,丁健並沒有選在留在日本,而是毅然的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在進入位於上海的研究所中開始了自己的工作,雖然之前的經歷,對日後他的成就有着很大的影響,但是這與他之後的堅韌也密不可分。

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當時丁健面臨的困難也不小,首先就是在那個時候中國的科研條件與外國相比較起來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與日本先進的科研環境相比較起來,當時的我國不論是實驗室的設備,還是在實驗室的設備與專業人才上,都有着不及之處。

但是,這些困難並不能阻止丁健對於我國腫瘤研究的決心。

因爲他也知道,我們國家需要他的經驗我們國家還有着衆多的患者,在等待着他的研究成果能夠救治他們面臨的疾病。

他也相信,憑藉着自己的恆心與毅力,能夠將國內的腫瘤研究體系建立起來。

就這樣,他憑藉着對於建設屬於中國腫瘤研究的熱情與對於未來的憧憬,開始進行了自己在這一領域的研發工作。

可剛纔我們也提到了,我國當時的境遇是遠遠不能與日本相比較的,設備上也較爲陳舊,資金供給也遠遠不足以支撐他的研究。

即使是面對這樣的困境,丁健依舊沒有選擇後退,反而是積極的尋找辦法進行解決,努力的改善自己遭遇到的困境。

從最基本的實驗平臺開始,丁健一步一個腳印的開始了發展我國腫瘤研究的建設。

他帶着自己的實驗團隊,日以繼夜地奮戰在實驗室之中,對於每一個數據都進行精準的分析,他們一點點的進行着研究。

不斷地完善實驗中的數據,即使是實驗失敗了,他們也不斷地進行着實驗,嘗試不同的方式進行着自己的研究工作。

這個過程其實就可以看得出來,丁健在領導團隊上也有着自己的能力,大家在他的帶領之下,向着共同的目標不斷的前進着。

三十年的時間裡,丁健現在也成爲了整個行業的領路人,也是中國的新型藥物與世界接軌的重要人物。

在今年的上海科技獎頒佈的時候,已經成爲院士的丁健即使是獲得了”科技功臣獎“,但是他的表現依舊十分的平靜。

而他之前所說的,”做讓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現在更是掛在了衆多從事研究的科研人員的嘴上,即使是已經年逾七旬,但是依舊奮戰在一線,對於科研工作進行着指導。

那麼,他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能夠讓他獲得這樣的成就,能夠被這麼多科研人員推崇呢?

其實這也離不開他多項研究,都參與到了國家級臨牀診療規範指南之中,並且還將中、日兩國的研究的成果製成新藥,今年在日本獲得上市。

對於自己獲得的成功,丁健也不居功自傲,稱這個獎項,並不是頒給他一個人的。

如今,還是有衆多的後來者,不斷地追隨者丁健的腳步,而他的學生之中也是有多人獲得了國家級的獎項。

我們也相信在未來,丁健還是會堅定的走在他已經走了一輩子的道路之上,繼續在這條腫瘤研究的道路之上砥礪前行。

他相信,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國家對科研事業的大力支持,中國的抗腫瘤藥物研發事業一定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更多的癌症患者受益,讓他們重新擁有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結語:

回顧丁健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老科研人員的奮鬥,看到他的堅守,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愛國科學家的偉大奉獻和擔當。

我們也在他的身上看到,不論面對怎麼樣的困難,只要心中懷揣着對祖國發展的決心與堅持,都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

而他說過的最激動人心,令人振奮的話,莫過於就是,他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早晚有一天,惡性腫瘤能夠真正地變成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能夠控制的慢性病。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