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自強,是對一切遏制的最好迴應
社評中國多家行會以“美國芯片產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迴應美國新一輪對華出口限制,4日在國際上引發後續震動。一些西方輿論拿着相關聲明逐句分析箇中含義,有美國輿論擔憂即將到來的中國“反制”,還有美國盟友擔憂反制將引發“中美貿易戰2.0”並波及其他國家。美國白宮則表示,將採取“必要措施,以減輕中國的任何‘脅迫行動’”。這屬於典型的倒打一耙。實際上,早在美方新一輪出口限制醞釀之初,美國就有相關行業協會、企業及嚴肅媒體警告華盛頓,以保護主義遏制中國科技進步,不但達不到政策預想的效果,反而會“刺激”中國加速獨立自主創新的腳步。必須講清楚的是,面對外界打壓遏制,中國有維護自身利益不受無端損害的一切權利。同時,中國想問題做決策始終着眼維護全球貿易秩序和產供鏈穩定的大局。中國科技破解打壓遏制的核心邏輯,始終是自立自強。一個不能忽視的事實是,美國在對華科技打壓這一點上,已經形成了長期的“戰略共識”,並且具有政策上的連貫性。從不斷收緊的對華高端芯片製造設備出口、施壓別國形成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圍剿”,到將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實體清單”一擴再擴,再到限制中企在美投資併購、限制美企與中企的技術交流和合作……美方持續施加的這一系列惡意封鎖和打壓,是赤裸裸的霸凌行徑,讓中國在尖端優勢領域的科技發展面臨着更加複雜的外部環境,也讓人類科技進步所處的合作環境面臨風浪。對中國來說,這一切並不陌生。去年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曾發表文章說:1993年,美國試圖限制中國掌握衛星技術,結果現在“中國在太空中有大約540顆衛星(實際已超過900顆),並正在發展與‘星鏈’競爭的系統(‘千帆星座’計劃)”;1999年,美國又限制中國使用GPS數據系統,於是中國開始建立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如今在某些方面,北斗要優於GPS”。面對外部制裁壓力時,中國不斷證明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實現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以前是這樣,今後也會是這樣。中國的自立自強,是對一切打壓遏制的最好迴應。報告顯示,中國是全球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不僅有先進技術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也有着眼於未來的戰略性投資和國際合作。去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超過3.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4%。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選擇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刊文分析中國作爲“世界研發實驗室”日益增強的作用,得到的結論是“先利其器”。“我們自主研發到什麼水平,外界纔會開放到什麼水平。”這是中國在長期科技發展實踐中掌握的規律,也從戰略層面爲我們的科技進步提供了信心。龐大的市場需求,大規模的產業升級的迫切需要,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儲備和雄厚的工業基礎,都讓中國有能力將持續的技術創新化作一種勢能,爲全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這幾年,中國的5G、無人機、鋰電池、光伏板、特高壓輸電等新興技術領域在國際上大放異彩,中國的技術發展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外界壓力或許會產生影響,但無法阻擋我們攀登自主創新的高峰。也正是因爲這些實實在在的進步,讓西方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呼籲華盛頓放棄所謂“打地鼠遊戲”。目前,在包括高端芯片在內的高科技領域,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不小差距,但中國謀創新、求發展的意志堅如磐石。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科技自強不僅關乎14億多人民的發展權,也關乎中國向世界提供更優質的公共產品。就如同中國將電動汽車、光伏產品、5G網絡等與歐美、中東、非洲、拉美等地人民分享那樣,中國高科技發展以其普惠包容的特性,受到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歡迎和祝福,它一定會取得更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