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中全會學習輔導材料 承認股市指數低迷

▲陸股。(圖/CFP)

文/中央社臺北25日電

中共中央有關部門出版的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材料提到,2022及2023年中國的「主要股指較爲低迷,股民獲得感不強」,顯示股票市場的投資、融資功能失衡,認爲要促進投融資功能相協調,才能吸引市民投資,增加收入,提升消費。

中共20屆三中全會18日落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第18段是關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當中提出了「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

證券日報24日報導,中共中央有關部門爲民衆學習領會全會精神而出版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一書,談到「爲什麼要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

該書指出,這一部署爲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指明方向,對促進資本市場良性循環、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資本市場規範健康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該書表示,資本市場主要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等,截至2023年末,上海、深圳、北京3家證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5346家,總市值約人民幣78兆元。新上市企業中科技創新類佔比超過70%,高科技行業上市公司市值佔比超過40%。債券市場規模居全球第2,債券市場託管餘額人民幣158兆元。

該書也提到,「我國資本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的基礎尚不牢固。」2020年以來,中國新增上市公司超過1500家,2022年、2023年融資額連續兩年居全球第1,「但同期主要股指較爲低迷,股民獲得感不強,這表明股票市場的投資、融資功能存在失衡。」

原因主要在於市場擴容較快,流動性有所失衡;「有的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失真、上市後『業績變臉』;投資者保護不到位,對財務造假、違規分紅和減持、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爲的監管力度有待加強」。

該書指出,促進投資和融資功能相協調,對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資本市場一方面爲實體經濟提供資金及融資服務,一方面爲投資者創造投資渠道,使投資者獲取回報。投融資失衡不僅抑制資本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也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該書又指,促進資本市場投資、融資功能相協調,可以吸引社會資金入市,「促進居民儲蓄轉換爲股權投資,爲資本市場提供源頭活水」,「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促進消費和擴大有效需求」,也有利於實體經濟獲得資金支持。

該書指出,促進資本市場投融資功能相協調,需要提升對投資者的服務和回報,推出與投資者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向投資者讓利,建立「長錢長投」的政策。

另外,要強化持續監管、加強保護投資者,進一步提升證券行業違法成本,對違法違規行爲負有責任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高管、中介機構等要依法賠償投資者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