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期大額存單難覓,誰能成爲“平替品”?

隨着市場利率的持續下行,銀行大額存單產品近期出現了下架或暫停的現象。南都·灣財社記者發現,多家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的大額存單產品,尤其是5年長期產品,已經難以在銀行App貨架上找到。銀行大額存單“量價齊降”的同時,依然受到投資者青睞,大額存單“手慢無”,購買需要“搶額度”,拼手速。這一變化同樣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對那些尋求穩健投資渠道的投資者來說,或是站在了選擇的十字路口。

5年期限大額存單已難尋

那麼,現如今市面上大額存單的相關產品情況究竟如何?南都·灣財社記者梳理了9家上市銀行大額存單產品的情況,其中包括3家國有行和6家股份行。

梳理髮現,目前多家銀行的App大額存單頁面年限最高已只有3年期限的大額存單,已搜不到5年期限的相關產品。在國有行中,建行、農行、工行尚有3年期大額存單產品,利率爲2.35%;股份行中,光大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和興業銀行3年期大額存單產品利率從2.50%至2.60%不等。

記者通過某銀行App搜索大額存單產品,發現僅有3個月、6個月和1年期限的相關產品,起購金額均爲20萬元,年利率分別爲1.7%、1.9%和2.0%。在以客戶身份與App客服溝通的過程中,該銀行客服表示:最高的3年的(大額存單利率)是2.6%,具體需要問客戶經理是否還有額度,而對於5年期的大額存單產品是沒有出過的。當記者表示沒有在App上看到有3年期限的選項時,客服則表示沒有選項就是沒有額度了。

除此之外,此前廣泛引起市場關注存款產品的招商銀行,現如今在其App上依舊是沒有3年及5年期限大額存單產品。仍然在售的還是以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及兩年的短期爲主。

值得關注的還有交通銀行,在交通銀行App上搜索“大額存單”,顯示當前無可購買的大額存單產品,只有轉讓存單。

可考慮購買可轉讓大額存單

爲何大額存單總被客戶偏愛?來自廣州的楊女士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她購買的是某銀行3年期限利率爲3.4%的大額存單產品,2023年時購買了10萬元,到期後可坐收利息10200元。“這是當時客戶經理介紹我買的,又安全收益也比較高,基本沒什麼風險。”當聽到大額存單下架的消息後,楊女士後悔不已,“現在這款產品已經沒有了,後悔沒多買點。”

據悉,個人大額存單是由銀行發售,面向個人客戶的記賬式大額存款憑證,屬於一般性存款。這種存款類金融產品按期發售,每期會限定發行額度,到期截止。在沒有搶到額度的情況下,儲戶也可以購買被轉讓的大額存單。目前,大多數銀行提供大額存單轉讓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當儲戶想提前支取大額存單又不想按活期計息時,可以將可轉讓大額存單掛出,其他客戶可以在手機銀行裡的轉讓存單專區購買。轉讓方損失一部分收益,但可以避免將全部存款按活期利率計息,受讓方則可以“撿漏”獲得較高年化利率的大額存單。因此,相比之下,大額存單較定期存款靈活性更高一些,並且如果購買的是可轉讓大額存單,還可以讓選擇提前支取的儲戶損失更小一些。

買黃金成當下年輕人熱捧選擇

在當前市場下,消費者存錢意願持續走高,“年少只知剁手爽,如今方知儲蓄香”,存錢成爲年青一代的新風潮。4月12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發佈2024年一季度金融統計和社會融資數據顯示,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1.24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8.56萬億元,以全國14億人計算,2024年一季度人均增加存款約6114元,至3月末,人均存款10.84萬元。

一邊謹慎求穩,一邊積極嘗試。這屆年輕人除了愛攢錢外,也看中理財投資的價值,買黃金成爲當下年輕人熱捧的選擇。據《2023珠寶飾品行業趨勢白皮書》顯示,買金人羣中,以18至34歲、二線城市女性爲主,購買黃金的有七成爲年輕人。

除了存錢,買黃金成爲年輕人變相的儲蓄方式,這反映出,年輕人求穩的理財觀念。今年2月,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以下簡稱《報告》),從投資者風險偏好來看,《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中數量最多的仍是風險偏好爲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佔比33.95%。風險偏好爲一級(保守型)、四級(成長型)和五級(進取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佔比較年初均有所增加,分別增加2.02、0.14和0.46個百分點。

銀行淨息差未來還可能下降

買黃金、搶大額存單,這類穩健型投資變成“香餑餑”,受到不少投資者青睞。但南都·灣財社記者發現,相比去年,大額存單利率整體水平出現逐步下滑。

某銀行理財經理對此表示:“大額存單利率隨着市場存貸款利率下行趨勢逐漸下降,3年前,股份制銀行有利率超過4%以上的3年期大額存單,現在已經降到2.6%,目前仍呈下行趨勢。”

面對大額存單價量齊降、利率不斷下滑,業內專家認爲,當前,銀行下架中長期大額存單主要因爲銀行淨息差仍持續承壓。在資產端投放相對乏力的情況下,銀行壓降成本較高的中長期定期存款或存單,有利於管理淨息差。

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截至去年末,我國商業銀行淨息差已經下降至1.69%,首次跌破1.7%關口。今年,在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的情況下,銀行淨息差可能還會下降。部分銀行調整大額存單等產品發行計劃,主要是爲了降低存款利率、壓降負債成本。

焦點

大額存單的“平替產品”怎麼選?

那麼在購買額度受限、利率不斷下滑的情況下,大額存單還“香”嗎?是否有“平替”產品可以選擇?

對此,某銀行理財經理告訴南都·灣財社記者:“目前,部分銀行已經取消三年期、五年期高息大額存單新發。同時,大額存單的額度供應明顯減少,部分銀行需要提前預約額度,甚至會出現額度秒空的情況。存款利率下調趨勢下,銀行大額存單量價齊降,雖依然受到投資者青睞,但大額存單‘手慢無’,經常秒殺,購買需要‘搶額度’,拼手速。”

對於有無相關可替代的“平替產品”,他建議道,“對於搶不到大額存單額度、風險偏好較低、流動性要求不高的客戶,也可以考慮定期存款和結構性存款,在利率下行週期提前鎖定收益。普通定期存款以及結構性存款都納入存款保險制度保障,因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也受到大衆歡迎。對於風險偏好較低且流動性要求高的客戶,可以考慮銀行端的一些低風險(如R1風險等級)的現金管理類的理財產品。具體可以詳細諮詢專屬理財經理獲取最新的產品信息。”

在選擇投資產品方面,董希淼認爲,投資者要平衡好風險與收益,儘量實施多元化、綜合化的資產配置策略。在各類資管產品收益率以及存款利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調整好心態,降低投資收益預期。

採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