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存亡之戰》:誰是最可愛的人
《志願軍:存亡之戰》是陳凱歌導演執導的抗美援朝三部曲的第二部。在去年同期上映的《志願軍:雄兵出擊》取得不俗成績的基礎上,本片再接再厲,無論在主題思想還是在藝術形式上都有了創新。
《志願軍:存亡之戰》海報
如果說前一部《志願軍》屬於典型的“全景式戰爭片”,既有國際舞臺上合縱連橫的複雜政治鬥爭,又有朝鮮戰場上的激烈戰鬥場景,那麼本片顯然有刪繁就簡之意,把更多鏡頭對準了中國觀衆比較熟悉的經典戰役,更集中地展現志願軍戰士的英雄氣概。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本片會盲目追求好萊塢大片式的感官刺激。正相反,將敘事切口縮小之後,陳凱歌導演充分發揮了浪漫主義的手法,在大場面的武戲之外,深入挖掘了文戲的豐富內涵。
陳導所拍攝的《長津湖》開頭部分,就用主角的兄弟情隱喻了“家國一體”。這一回的《志願軍:存亡之戰》一開場,導演再次用大篇幅的家庭戲交代了李默尹、李想、李曉之間的關係和羈絆。
李默尹不只是睿智、沉穩的指導員,也是一位溫暖、深情的父親;李想不只是勇敢、無畏的戰士,也是一個不善言辭卻時時牽掛親人的好哥哥;李曉在戰場上的出現,更爲熱血、昂揚的電影基調平添了一分柔軟。整部電影之所以要將這個小家庭的團圓與分離貫穿始終,就是要回答一個關鍵的問題:我們究竟爲什麼而戰?
李默尹一直不願意將妻子去世的真正原因告訴李想,直到在戰場上重逢才說出真相。這看似是個閒筆,卻埋藏着創作者的深意。母親是爲偉大的革命而英勇犧牲,如今,兒子又要再次經受朝鮮戰場血與火的洗禮。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空,爲之奮鬥的目標卻是一致的——要讓更多中國人不再受欺辱,早一些過上好日子。正是因爲擁有這樣的理想信念,才讓電影中的故事更可信,人物更有血有肉,情感更能引起共鳴。
《志願軍:存亡之戰》劇照
縱觀近年來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從《流浪地球》到《封神第一部》,整個中國電影工業的進步幅度有目共睹。毫不誇張地說,單論特效水準、場景設計,中國大片展現出來的技術能力已不遜於任何好萊塢大片。但這不會讓中國電影人感到滿足,中國電影要真正實現“文化出海”,當務之急還是要用獨特的中國文化、中國思想感染人、打動人。
如果說西方商業大片裡最不缺少的就是個人英雄主義,那麼《志願軍》系列用羣像戲輸出了不一樣的價值觀。吳專家在開會時聽到志願軍戰士因爲武器裝備相對落後不得不選擇抵近攻擊,甚至爲之付出生命的代價後,雙眼噙淚,將手中的果子分給戰士們一起吃。
這感人的一幕,不得不令人聯想起小時候讀過的課文《一個蘋果》。
小小的果子,折射出志願軍戰士團結友愛的精神,反映出人民軍隊勝利的根本原因。每一位戰士都非常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從事的鬥爭的意義,他們爲了自由和獨立,爲了祖國的安全,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
同樣,在雨夜的激烈戰鬥中,李曉唱起了一首傳統民歌《黃河對口曲》,不僅成功吸引了敵人的注意力,也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戰士說出家鄉名字的場景形成了呼應。這些情節不只是爲了帶動情緒,更是以小見大,展現了專屬於中國人的浪漫情懷——和《流浪地球》中“帶着地球流浪”的中國文化、中國思想一樣,《志願軍》的創作意圖也沒有停留在拍一部“戰爭大片”的層面上。它想要向觀衆、向世界闡釋的是中國精神的根源。
《志願軍:存亡之戰》劇照
作爲系列第二部,本片也和前作有着緊密的聯繫,尤其是用人物的蛻變折射出中國人的堅韌和頑強。上一部還在用數據質問“憑什麼覺得我們能贏”的吳專家,已經在戰場上找到了答案——他親眼見證了志願軍戰士的精神,並且在和張孝恆的交往中明白了自己該做些什麼;孫醒克服了戰場失憶症,重新投入戰鬥,而他的戰友楊傳玉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贖——他戰勝了自己的膽怯和畏懼,用壯烈的犧牲完成了艱鉅的任務。
可見,我們不能把《志願軍》的三部曲割裂開來看。不管是催人淚下的戰爭羣像、殘酷激烈的戰爭場面,還是戰爭過程中的小細節,比如李想一家的一把鑰匙、一朵乾花、一塊糖,其實都是在動態地回答那個問題——志願軍戰士的勇氣和精神,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影片最後留下的伏筆令人期待。在成功贏下存亡之戰後,恐怕敵我雙方又要在政治和戰場兩條線上展開激烈角逐。也就是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不僅將會帶來更加令人心潮澎湃的大場面,還會帶來更加複雜的歷史全景。而本片中多爲主角懸而未決的命運,也應該會在下一部得到一個清楚的交代。
《志願軍:存亡之戰》劇照
這個國慶檔的票房競爭逐漸進入白熱化,而《志願軍:存亡之戰》交出的成績單令人驚喜。這既是因爲影片本身足夠“好看”,也因爲它和新中國成立75週年的特殊歷史節點互相激盪。
爲了喚醒孫醒的記憶,楊三弟讀起了報紙上的文章。那些文字如今讀來,仍然會讓人心緒難平:“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着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安安靜靜坐到辦公桌前計劃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向孩子嘴裡塞着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一起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是啊,今天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大時代,享受着祖國富強、社會進步帶來的幸福。正因此,我們纔不能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李曉送給哥哥李想的那朵小花,承載着的正是所有人的共同情感:爲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爲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