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拍下來,全世界都可以是它的(視覺中國)

人人喊打的視覺中國最近又搞了個騷操作。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8月15日晚,知名攝影師戴建峰發了一條微博,說視覺中國打來電話,對方聲稱他的公衆號圖片有侵權行爲並索要賠償8萬元。

戴建峰打開圖片一看,懵了,這些所謂的侵權圖片明明就是他自己拍的。

自己用自己拍的照片,這算哪門子侵權?更何況自己也從來沒有授權過圖片給視覺中國。

經過幾輪口水戰後,終於查清楚了。

原來是戴建峰把圖片授權給了圖片庫Stocktrek Images進行銷售,然後Stocktrek Images又把圖片授權給Getty Images。

巧合的是,Getty Images在中國大陸的獨家合作伙伴,正是視覺中國。

如果看着很亂,這麼理解就行了:原作者是業主,Stocktrek Images是二房東,Getty Images是三房東,視覺中國是四房東,現在的情況是四房東起訴了業主。

先不說這麼轉一圈後視覺中國到底有沒有權利起訴。

僅僅是第三方起訴原作者這種行爲,就很讓人費解。

更離譜的是,原作者聯繫Stocktrek Images覈實後,對方表示Getty無權轉售圖片,視覺中國更加無權轉售。

所以,事情很明瞭了,視覺中國就是在耍流氓。

當然視覺中國耍流氓的做法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比如2019年4月,視覺中國將史上首張黑洞照片納入自家圖庫而引發“衆怒”。

此後又有網友發現,各家公司的 LOGO、活動照片、建築攝影等,全在視覺中國的圖庫中。

甚至國旗和國徽的圖片,也被視覺中國給收錄了。

那麼,這麼一個屢教不改的機構,到底是什麼背景?

01

視覺中國的創始人,叫做柴繼軍。

二十多年前的他,還是《中青報》的一個資深圖片編輯兼攝影記者,也拍攝過一些非常有時代意義的新聞照片。

比如這張,《1999年抗議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就是他的作品。

得益於這份工作,柴繼軍每天會在報社處理全國各地攝影師寄來的照片。

但天南海北來的照片實在太多,報社不可能全部用完,剩下的要麼扔掉,要麼轉給其他媒體同行,再將稿費郵寄給投稿者。

這期間,他積累了大量的攝影師資源和媒體圖編人脈,以及沒辦法處理的6000筒膠捲。

另一方面,因熟悉攝影圈,柴繼軍也非常清楚行業需求和痛點所在。

一邊是類似《中青報》這樣的大戶,圖片資源很豐富,手裡的圖片用都用不完,很多被浪費掉了;

一邊是成百上千家報刊、出版社等小媒體,每天都爲找不到缺好圖片而苦惱。

命運的齒輪在2000年4月的某一天開始轉動,《中青報》安排柴繼軍和跑IT口新聞的文字記者李學凌,一起去做一組關於互聯網創業英雄的選題報道。

兩人事後在食堂吃飯的時候,回憶起這次採訪,李學凌說:“互聯網這幫人就會燒錢,我們做一個不燒錢的、能賺錢的生意吧。”

接着又補充到,數字化照片是個大趨勢,這東西可以傳到網上存起來,所謂倉儲成本不過幾臺服務器,大家用圖直接從網上下載,物流成本也沒有,這個生意用不着多大本錢,而且貌似可以盈利。

柴繼軍聽完後點點頭:這個想法好,可以搞!

心動不如行動,很快兩人就忙活起來了,找到了IT專業人士陳智華,讓他幫忙搭建網站。

一個月後,2000年5月1日,網站正式運營,名字叫“Photocome”,意思是“圖片來了”。

攝影師將圖片上傳網站,客戶付費後獲得授權下載,攝影師可通過後臺看到下載記錄,然後與網站分成。

在柴繼軍的人脈攻勢下,半年之內就有 1000 多位攝影師上線供圖。

02

網站有了,穩定的供圖來源也有了,接下來就是如何做大做強了。

起初,柴繼軍他們帶着商業計劃書,找到了深圳一個愛好攝影的老闆,希望對方投個幾百萬。

然而,這位土豪到真要掏錢的時候,臨陣脫逃了。

靠着廣闊的人脈,他們又輾轉找到了雷軍。

但在那個中國互聯網產業燒錢且前途不明朗的背景下,雷軍聽了之後不耐煩的說到: 你們就老實點,該幹嗎幹嗎去吧,現在人家一聽到‘互聯網’都噁心。

無奈之下,他們只好繼續在北京互聯網圈子裡轉悠,東找西找,終於有兩人願意投了。

其中一個叫做廖傑,是百聯優力(北京)投資有限公司(UIG 集團)的董事長,給了一大筆錢。

另外一個叫做陳彤,是新浪網的總編輯,沒投錢但給了資源。

那一年,新浪在納斯達克上市。總編輯陳彤說,公司要遵守規範,不能使用盜版圖片。

於是,柴繼軍他們的圖庫上一張,新浪用一張,一個月大概花幾十萬元。

正是跟新浪的合作,讓Photocome度過了難關。

到了2002年,Photocome 已經基本覆蓋全部媒體,開始盈利。

看到有利可圖的新浪,也提出 以600 萬元的價格收購 Photocome,但被拒絕。

2005 年,柴繼軍從中青報辭職,全心投入到把圖庫做大做強的工作中,並將Photocome 更名爲漢華易美。

03

也是在這一年,柴繼軍和全球第一大圖庫巨頭GettyImages合作,成立華蓋創意,成爲Getty Images在中國大陸的獨家合作伙伴。

這裡其實有一個很奇怪的利益點,品牌哥也沒有搞清楚。

柴繼軍自己創立的漢華易美,理論上和Getty Images是競爭對手。

既然如此,那柴繼軍又爲什麼要專門和Getty Images合作再弄一個華蓋創意和漢華易美競爭呢?

背後到底是什麼情況不得而知,總之在2011年,柴繼軍的投資人,也就是廖傑的U1G 集團,將華蓋創意和漢華易美整合,成立了視覺中國集團。

今天讓無數自媒體聞風喪膽的視覺中國,終於登上歷史舞臺。

因爲是兩家公司整合,視覺中國也一併有了Getty Images的圖片授權。

在這之後,視覺中國高速發展,於 2014 年成功借殼遠東股份,登上 A 股市場。

上市後一路膨脹,陸續收購國際攝影社區500px,以及世界第三大圖庫Corbis,讓視覺中國一躍成爲僅次於Getty Images圖庫王者。

值得一提的是,視覺中國在2011年前,其實盈利能力很一般。

但自2011年起,其毛利率長期維持在55%以上,若單獨摘取主營業務視覺內容與服務,毛利率接近70%!

如此高昂的利潤,在各個行業都非常少見,所以視覺中國纔有能力在資本市場買買買。

那麼問題來了,視覺中國哪來這麼高利潤。

一方面,他們的圖庫確實豐富,價格也確實貴,能夠站着把錢掙了。

另一方面,就是視覺中國長期被吐槽的“維權創收”行爲。

說來大家可能不信,這一招,他們早就學會了,而且師傅就是全球第一大圖庫平臺,視覺中國合作伙伴,Getty Images。

關於Getty Images 在此不做過多介紹,大家只需要記住,視覺中國維權創收的經驗就是從他這學來的。

根據網友扒的資料總結,大致是這樣玩的:

首先合法收集原創圖片版權,通過版權租賃的方式盈利。

然後把圖片以免費形式在網上大量發佈,當有人使用之後,就開始用鷹眼系統對其登記,並做好追蹤。接着悄悄將免費圖片變成收費圖片,再對圖片使用方提起訴訟威脅,要求對方爲侵權行爲支付賠償,或者支付高昂費用成爲視覺中國的客戶。

此外,視覺中國還會蒐羅大量無版權或者版權方早已放棄版權的圖片,宣稱自己對這些圖片有版權,再以此牟利。利用信息不對等優勢來恐嚇對方,迫使對方交錢成爲客戶。

04

除此之外,視覺中國和老師傅Getty Images還存在非常複雜且詭異的關係。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視覺中國的創始人柴繼軍早在2005就和Getty Images合作成立華蓋創意,縱使後續資本層面發生了很多變化,雙方依舊保持着緊密合作關係。

如果陰謀論一點,其實視覺中國更像是再被Getty Images操控。

當年視覺中國把Getty Images的最大競爭對手Corbis收購了之後,你們猜Getty Images是什麼反應?

正常情況,Getty Images應該害怕,自己的合作伙伴越來越膨脹,接下來會不會也把我收購了。

但事實上,Getty Images的聯合創始人兼CEO喬納森·克萊恩當時就公開表態:“等了21年了,終於得到Corbis。多麼美妙,我們不用買牛就能得到牛奶、奶油、奶酪、酸奶和牛肉。”

由此不難看出,視覺中國與Getty Images的關係非常不一般。

另外前幾年多個媒體的報道都提到過一組數據,“2013年以來,視覺中國及其子公司共涉訴訟1000多起,平均每兩天一場訴訟,涉案賠償金額合計625萬元;其中,與Getty版權圖片涉案金額達到615萬元,超過上述賠償總額的98%。”

換句話說,從索賠官司中受益最大的不是視覺中國,反而是其親密夥伴Getty。

還有兩個小細節,也值得和大家說下。

我國的企業中,除了央企和國企,想冠以“中國”二字非常非常難。

視覺中國,其實正確名稱是視覺(中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它感自稱視覺中國,完全是打擦邊球,一旦到正式場合後面就得加括號。

此外,視覺中國核心管理層和股東也很奇怪。

比如視覺中國一直以來的投資人及董事長廖傑是加拿大國籍,二股東樑軍美國國籍。

同時,核心管理層和多位股東直接又是親屬關係,比如廖傑的父母吳玉瑞和廖道訓也是視覺中國的股東。

相比之下,創始人柴繼軍貌似話語權並不大。

這背後到底是什麼情況,大家還是自行琢磨吧。

05

最後,再多說幾句。

業內有個段子,沒有收到視覺中國律師函的公司,都是不值一提的小公司,沒有收到視覺中國律師函的自媒體,都是沒有影響力的自媒體。

視覺中國律師函,很長一段時間,可以作爲判斷一家企業和自媒體有沒有實力的標準。

其實,咱們《十萬個品牌故事》就沒有收到過視覺中國的律師函。

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哭泣.......

品牌哥也藉此機會聲明一下:我們支持版權付費,但堅決反對 版權詐騙 。

參考資料:

三板富:視覺中國發家史

ZAKER資訊:起底視覺中國:一個圖片編輯的發家史

金十數據:一張照片引發的黑幕:中國圖片巨頭在國內“稱霸”,卻向外企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