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基金逆市火爆 五大原因加持機構紛紛掃貨

(原標題:指數基金逆市火爆,五大原因加持機構紛紛掃貨)

簡介:今年新發的指數基金,破百億成“家常便飯”,成立速度也超乎業內想象。

東方不亮西方亮。在2018年的熊市行情中,指數基金異軍突起。特別是今年新發的指數基金,破百億成“家常便飯”,成立速度也超乎業內想象。

“只用了不到半天,基金的規模就超過2個億,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而且還全部都是散戶,戶均規模很健康。”一家剛剛發行了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的基金公司人士與記者交流時表示。

指數基金成風口,基金公司紛紛加入發行大軍。Wind統計顯示,截至12月5日,今年來共成立152只指數基金(ABC份額分開計算),其中被動指數債券型基金16只,被動指數型基金136只。

“今年我們公司發行了多隻指數產品,涵蓋創業板、中證1000、上證50以及MSCI等。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公司管理層就判斷,今年指數基金可能會是公募的一個風口。後來的佈局也是出於這個判斷。”北京某公募基金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

逆市火爆

熊市行情下,指數基金新發募集頻現百億規模。今年新發的ETF中,博時央企結構調整ETF、廣發1-3年國開債A和華夏央企結構調整ETF的發行規模高居前三,分別是252.22億份、213.7億份和158.88億份。

統計進一步顯示,目前正在發行的基金中有28只指數基金(ABC份額分開計算),其中增強指數型基金3只,被動指數型17只,被動指數債券型基金8只。其中,富國恆生中國企業ETF計劃募集日爲2月28日,是截至目前計劃募集截止日最晚的ETF基金。

ETF與LOF(上市型開放基金)佈局加速,基本實現了寬基和行業指數的全覆蓋,可部分替代分級基金的交易功能。

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主流寬基和行業板塊對應的交易型工具中,除了鋼鐵和煤炭行業目前只有分級基金產品,其餘板塊都已有可供選擇的ETF或LOF等交易型指數工具。

“以前行業在發力發展貨幣基金,貨幣基金也是最大規模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來看,指數基金是可能的風口之一。”上述北京公募人士分析。

中信證券分析師認爲,相比於純被動指數型基金所具有的先發優勢,增強指數型基金則更看重投資績效,可控跟蹤誤差下較高的超額收益是產品最大的吸引力。

海外經驗也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ETF基金規模迅速增長,十年複合年化增速約21%,目前約5萬億美元,佔全球共同基金規模的10%。ETF基金規模高速增長,顯示出被動投資理念正不斷被大衆接受。ETF65%的份額被貝萊徳、iShares ETF、先鋒ETF所佔有,行業集中度非常高。

分析人士稱,未來公募基金的增強指數型產品和純被動指數型產品將進一步分化,有能力提供增強收益的基金公司可以繼續做大做強指數增強業務,有渠道、品牌、先發等傳統優勢的基金公司也可以繼續細化板塊佈局。

此外,ETF的品種也有望進一步擴充。12月1日,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劉紹統表示:“下一步希望進一步擴大ETF期權品種,研究推出滬深300ETF期權、中證500ETF期權等新品種,同時完善相關的組合策略保證金、行權指令的合併申報、持倉限額管理等機制,形成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機制。”

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末,市場上的537只指數基金資產規模共計5382.5億元(不計ETF聯接基金),較上季度末增加490.6億元,環比增加10.03%。其中,三季度市場下跌較多,各類指數基金淨值均下降,淨值變化使指數基金資產規模減少了79.0億元。

優勢明顯

需要看到的是,一家基金公司越早開始佈局指數基金,指數產品的數量越多,在市場先發和客戶積累方面具有更大優勢,對應的產品規模往往會越大。據悉,華夏基金的ETF規模便超過了1000億元。在申購的大戶中,險資成爲主要力量之一。

“今年很多險資在配ETF,因爲險資的資金量大,市場不好時,險資對個股的關注度也在下降,一般就是針對看好的行業進行投資佈局,ETF的優勢是投向性明確,費率低,交易也更加便捷,”北京一位券商首席策略告訴第一財經,“市場不太好,一些個人和機構都更加偏向於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是透明、高效、客觀的工具型產品,指數類產品的管理費是主動管理型基金的三分之一。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需要一系列的底層工具產品。不管是FOF(基金中的基金)、養老金還是大的機構,都需要目標非常明確、低成本的工具型產品。現在大家其實就是在佈局這個風口。”某基金公司指數投資部副總告訴第一財經。

對於指數基金在2018年受到市場青睞,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認爲有五大原因:一是市場有效性在提高;二是A股的機構化大潮中,指數化投資開始真正爲機構所運用,工具性的特點開始展現;三是權益市場的選擇難度加大,指數產品簡單、直觀、透明、低費;四是A股市場信用風險事件頻發,指數化投資可以幫助投資者分散風險;此外就是指數基金是理財產品向淨值化產品遷移中最簡單、快速的選擇。

12月2日,市場期待已久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正式公佈,鑑於未來理財子公司權益類投資大概率會從FOF、MOM(管理人之管理)這類產品開始做起,指數基金也被認爲是公募基金和理財子公司合作的一個重要渠道。

“原來是投資都交給一個基金經理,由其去選擇判斷。但未來大型機構可能只需要判斷,具體選擇就交給工具型產品。也就是說,不用再去管基金經理的變更,不用考慮風格漂移的風險等。”上述公募基金指數投資部副總表示。

不過,該公募指數投資部副總也稱,指數基金的同質化頗爲嚴重,能夠代表典型行業的指數也有限。

“也有不少基金公司發了指數增強產品,指數增強產品實際上是通過基金經理的判斷,對每一隻成分股進行差異化的選擇。但大前提是,指數增強也需要跟蹤誤差,也就是說要漲得差不多。”他進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