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氫設備氫產能噴發,電解水制氫方興未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費心懿 上海報道

又一電解槽工廠投產。

10月28日,天合元氫揚州生產研發基地建成投產。據悉,該生產研發基地坐落在揚州綜合保稅區,總投資7.2億元人民幣,佔地面積近150畝,建築面積超6萬平方。項目一期建設1GW鹼性電解水制氫裝備產線,未來規劃產能達4GW。

該生產基地的投產意味着天合集團正在搭建一條光伏、儲能、氫能的零碳產業鏈。

天合元氫總裁段順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次投產的1GW自動化產線以大型鹼性電解槽爲主,鹼性技術適合規模化制氫場景,在工業領域具備較大的應用空間,其技術成熟、產品穩定,單槽規模最大可達3000Nm³/h,設備成本也相對較低,比較匹配目前市場的應用需求。而對於PEM而言,其技術難度相對較高,成本也較高,但PEM電解槽的體積、電密、環保優勢也非常明顯,所以PEM路線也是天合元氫的重點研發佈局方向。此次生產研發基地投產也覆蓋了PEM的研發組裝測試平臺,後續根據市場需求逐步配套建設二期PEM產線。

記者獲悉,天合元氫在該投產儀式上與俊瑞綠氫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西班牙GHENOVA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隨着全球範圍內的“氫能熱”,制氫設備的產能正在噴發。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末,國內已有超300家企業進行了相關佈局,國內電解水制氫設備廠商總產能達到38GW,佔全球電解槽總產能的65.5%。目前,全國規劃綠氫項目數量累計到近400個,累計產能達到約800萬噸/年,建成項目約80個左右,建成產能10萬噸/年左右。

然而,在企業、地方政府涌入氫能的同時,氫能產業仍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史立山上述投產儀式上談到,當前氫能產業鏈體系極不完善。制氫、儲氫、運氫及應用尚未形成完備的產業鏈。新能源制氫的效率低,還沒有到大規模生產的階段;儲氫、輸氫及加氫等基礎設施薄弱;氫能應用範圍比較窄,主要以燃料電池形式用於交通領域,且成本較高,燃料電池汽車的產業化應用推廣仍存在能度。

此外,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成本較高。在現有技術和新能源發電價格條件下,鹼性電解槽制氫成本接近每公斤30元,遠高於天然氣制氫或煤制氫10-15元的制氫成本。質子交換膜(PEM)制氫成本高於鹼性電解槽,每公斤氫的生產成本達到40元。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加註綠氫的成本在每公斤50-60元。

“這是最現實的問題,必須有強有力的支持政策。”史立山強調。

史立山直言,地方支持氫能發展的政策有待落實。《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對氫能產業發展目標、主要任務等都提出了明確要求,但對支持氫能發展的政策缺乏硬手段。特別是如何保障氫能市場和高成本補償資金支持沒有具體措施,不像可再生能源發展起步階段的上網電網和全網分攤政策那麼有效,也不如電動汽車支持政策那麼明確。

儘管行業還存在諸多挑戰,但能源領域也存在一個普遍共識,電解水制氫是解決新能源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史立山表示,今天新能源發展面臨的問題,是風光電的隨機性和間歇性與供電需求的連續性和持續性之間的矛盾。需要從認識和措施上做好兩個轉變:一是從過去以培育新能源產業體系爲主,轉向解決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和間歇性爲主;二是從過去主要依賴傳統能源補償發展,向可獨立承擔能源保障供應的模式轉變,形成適應於以新能源爲主體的能源技術體系和管理制度。

解決風光發電的間歇性和隨機性的技術措施,就是加強儲能設施的建設,包括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技術,還有電解水制氫技術。

電解水制氫是解決新能源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措施。史立山談到,氫能與電能相似,是二次能源,但又與電能不同——氫能可以儲存,是儲能技術的組成部分,而且可以長時間儲存,可以成爲能源儲備體系的組成部分。特別是氫的市場利用多樣,既可以作爲原料,也可以作爲能源;從能源來看,既可以直接燃燒,可以發電,也可以供熱,更是燃料電池的燃料。

史立山認爲,氫能產業仍處於起步的初期階段,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很多,需要科學謀劃,打好基礎,有序推進。

他提出,從制氫技術看,要研發高效和靈活的電解水制氫技術和裝備,以適應風光電波動性的需要;從產業發展模式看,要推動以制氫和綠色燃料生產爲特色的源網荷儲產業園建設,儘可能減少對電網系統的影響;從利用市場來看,要重視對電解水制氫對化石能源的替代,包括管道摻氫和氫原料,爲電解水制氫提供可靠的市場保障;從培育氫能產業體系來看,要重視多元化氫能儲運網絡建設,增強氫能上下游產業聯結能力,同時要重視產業發展各環節的標準體系建設,形成支撐氫能產業健康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