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主持人柴靜:從移民海外到抨擊中國,她究竟經歷了什麼?

“我女兒得了癌症,這一切都是因爲中國。”說出這句話的是前知名主持人柴靜,她以溫柔的嗓音,獨具特色的觀點,備受觀衆喜愛,從《東方時空》到《看見》,她一度成爲中國新聞界首屈一指的新星。在那個“公知”還沒有被賦予其它含義的年代, 她被稱爲“公知女神”。

可隨着赴美生子,歪曲數據等事件的出現,她的“雙標人設”逐漸浮現在大衆面前,從曾經的公知到如今的公敵,柴靜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柴靜出生於1976年,山西臨汾人,父親是醫生,母親是教師,祖上是當地有名的大家族。在這樣成長背景下長大的柴靜,從小就頗有靈氣,她喜歡文學,喜歡寫作。

16歲那年,她進入長沙鐵道學院,也就是之後的中南大學學習,在那時她就找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她對無線電波的聲音格外癡迷,渴望成爲一名記者,走上傳媒道路,恰好當時長沙要建立新的廣播電視臺。

柴靜覺得這或許是個機會,潛心研究三年,並非專業出身的柴靜,掌握了整個播音主持所需的各項技能。她給當時的一名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寫了封信,表達了自己對於這個行業的嚮往。

沒過多久,這名主持人就邀請她去電視臺參與節目錄制,這是她第一次接觸這個渴望已久的行業,她認定這就是自己心中的聖殿,更加堅定了成爲一名媒體人的決心。柴靜放棄了當時人人羨慕的鐵飯碗,報名了新欄目主持人選拔,過五關斬六將,拿下了《夜色溫柔》欄目。

這是一檔午夜節目,但因爲她溫柔的音色,有力的颱風,人氣不斷飆升,她並沒有滿足於此,在這三年中她越來越感受到了自己專業水平的不足。

於是柴靜毅然決然的放棄了當時電視臺綜藝部副主任的職務,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在上學期間就展現出了極強的專業表現。

在進入央視後,柴靜轉型成爲了一名新聞記者,時刻奔走前線,爲人們帶來了許多獨家報道。尤其是在非典時期,當時央視很多有資歷的記者,因爲被感染,不能上場,這時還是新人的柴靜走上了一線,與肺炎患者近距離接觸。

當時,人們每天都能在電視裡看到一位叫柴靜的女記者,從容的站在鏡頭前,溫和地採訪着患者。她總是能夠用最精確的語言,簡明扼要的說明情況,每次採訪後,她都會鼓勵大家克服困難。

疫情時的表現,讓她成爲了當時的年度最佳記者,被公衆廣泛認可之後,她又主持了多檔知名節目,漸漸的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柴靜風格。汶川地震時期,她並沒有和其他記者一樣將鏡頭對準重傷員,而是選擇前往災區與災民深入交流。對此,有人誇她獨樹一幟,有人說她刻意表演。

2013年,柴靜被爆已婚懷孕,逐漸淡出了公衆視線。關於柴靜女兒一生下來就擁有美國綠卡的事情引發了公衆討論,有人認爲這是爲了下一代的教育可以理解,但更多的人認爲像柴靜這樣一位愛國記者,她的女兒不應該是美國國籍。

事件曝光後,《看見》停播,柴靜辭職,再一次出現在我們面前,便是2015年紀錄片《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以空氣污染爲主題,普及環保知識,表面上來看沒什麼不好的,但在片中柴靜使用了大量虛假數據,誇張氣候現象,引發了軒然大波。

在紀錄片中,她有引導性的批判了中石油、中石化等重工業,認爲這些企業的發展造成了大氣污染,在國內引發了極大的輿論。她呼籲中國人要爲全人類的利益考慮,減少碳排放,這顯然與中國國情以及國際碳排放量相矛盾。

事情愈演愈烈,人們發現柴靜背後有美國福特基金會等多個反華組織的贊助,這些組織在此之前就對中國進行着政治文化滲透。這使得柴靜受到了公衆質疑,她曾做出回覆試圖平息爭議,然而隨着私生活的暴露,人們發現口口聲聲講着環保的柴靜卻駕駛着高排放汽車,用女兒呼吸疾病賣慘的她,自己私下卻是個煙鬼。

在此之前,她曾對丁仲禮院士開展過一場專訪,當時她用西方觀點質疑丁院士在全球氣候峰會上,否決西方國家提出的減少發展中國家碳排放的協議。

衆所周知,碳排放量基本上決定了國家工業發展,丁院士用堅定的邏輯,清晰的思路,堅守立場,成功反駁了柴靜的質疑。她始終都是“明智”的,採訪中並沒有表達自己的立場,而是用“他們認爲”的字眼來隱藏自我。但顯然,她的真實想法還是暴露在了公衆面前。

如今,曾經的才女已基本消失在了媒體行業,不知定居在美國的她,會不會在某些時候懷念起曾經星光閃耀的媒體人生涯,會不會想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