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營/氫豐綠能董事長李鈞函 跨足氫能 多路進擊

氫豐綠能董事長李鈞函由小型電池展開研發,目標開發出使用於機車、汽車的氫燃料電池。 記者劉學聖/攝影

氫能發展將在能源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而身爲全臺第一個氫燃料電池商業化生產商的氫豐綠能董事長李鈞函,歷經兩次創業競賽轉折,募資成功創立公司,讓他領悟到創業必須要有獲利思維,路才能繼續走下去,夢想方有機會實現。

回顧跨入氫能領域的人生歷程,李鈞函說,他從小對能發電的事物均有高度興趣,像在年少輕狂的國中時期即熱中改裝機車引擎;而進入大學讀電機系,考上研究所開始浸淫於氫燃料電池相關研究。

他由小型電池展開研發,並訂下一個夢想希望未來能開發出使用於機車、汽車的氫燃料電池;設定此一人生志業的同時,並以進入國家級的工研院爲就業標的。

從小型電池起步 創業圓夢

進工研院後,他即努力爭取與氫燃料電池有關計劃,並出任綠能所氫燃料電池研究室經理,帶領30多位成員所組成的團隊。因緣際會下,結識已投入燃料電池研究多年的院方顧問林明憲,兩人一拍即合,聯手進行計劃執行。

林明憲可說是大有來頭,原本是大同公司氫燃料電池事業部總經理,該公司爲全臺最早切入氫燃料電池領域的企業。但因當時氫能發展尚未明顯起步,公司於2005年收掉部門,他輾轉由工研院聘爲顧問,繼續延續在大同的研究。

李鈞函說,工研院是技術研究單位,想要進一步發展、與產業進行鏈結,唯有創業一途,而在本身沒有資源條件下,兩人決心透過募資方式進行商業化。剛好,2020年工研院舉辦內部第一屆創業競賽,他們以60千瓦(KW)燃料電池做爲題目,並以車子爲主題參加比賽,結果僅獲得佳作獎。

隔年,經濟部舉辦全國第一屆創業競賽,倆人記取失敗經驗,以「氫瘋雙俠」爲隊名,改導入發電機主題,經由海內外創投審查,在27團隊中脫穎而出,獲得法人新創加速組第一名;接續,氫豐綠能科技順利於2022年6月成立。

對於兩次競賽的轉折結果,李鈞函心有所感地說,他的夢想是要做氫能汽車,但汽車對投資人而言,太過於遙遠了,關鍵在於國內的加油站要普遍改爲加氫站,氫能車才能上路流行。

透過競賽讓他深深地領悟到空有一身的功夫卻無法發揮的心境,創業必須要有商業的營運、獲利,路才能繼續走下去,夢想方有機會實現。

現階段,氫豐綠能以發電機、引擎、儲能等三種業務型態做爲公司短中長期發展策略;舉例發電機,依據國家政策,2025年國內氫能發電目標爲60MW(百萬千瓦)裝置量,以1KW(千瓦)費用爲15萬元估算,產值將達90億元。

高續航動力系統 率先切入

而全臺半導體和石化業餘氫約有410MW裝置量,產值爲615億元,該公司正積極與國內半導體及石化業等廠商合作,將製程廢氫轉換爲電力。成立短短一年半時間,已有十多家半導體和石化廠下單購買發電機。

面對氫燃料電池產能處於供不應求狀況下,準備今年第3季進駐南科進行擴廠,預計2025年將可量產,初期新產能將增近十倍。

發電機業務跨大步的同時,李鈞函看準氫燃料電池最終將會用在汽車上,率先切入高續航動力系統市場,並以電動巴士做爲灘頭堡,找上車王電子合作,藉其旗下華德動能擁有全臺電動巴士市佔率五成優勢,發揮相輔相成的加乘效益。

依氫豐開發時程目標,希望與車王合作的第一臺氫能電動巴士能在2026年正式產出,售價則設定每臺在1,150萬元價位,比鋰電池電巴只高出約50萬元,以此加速打開市場。

至於如垃圾清運車、高雄旗津渡輪、日月潭觀光船、遊艇、定點無人機等,以及載物機具、堆高車、中長程貨運巴士(行駛路程400公里以上),同時是後續拓展業務的市場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