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十年:“向上”還是“向下”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

近日,知乎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佈了一支2011-2020大事記短片《向上的答案》。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價值觀變遷

看起來,知乎很在意自己的十年。早在短片上線前,知乎官微就發佈了一條帶有#知乎十週年特別企劃#關鍵詞的微博,不少人才驚聞“知乎原來十年了”。隨之而來則是更大的疑惑:十年之前,沒人認識知乎,而十年之後,認識知乎竟然越來越難了。從那個邀請註冊制的高端問答內容平臺發展到現在很難用標籤定義的龐大社區,知乎變得面目全非。

知乎想做小而美,但並不堅定。剛開始的知乎,邀請制之下門檻極高,李開復徐小平等大佬入駐,垂直領域專業人士層出不窮,精英的標籤明顯。後來的知乎,廣開大門,門檻降低後開始“變異”,隨着用戶數量幾何級增長,知乎成了“筐”,啥都能裝。

大開放之後,用戶下沉,問答領域從人文科技擴展到情感市井氣重了,知識味淡了。有人抖機靈,有人講故事,知乎也在這樣一種不斷的自我“背叛”中成長。十年裡的前五年,知乎一直不緊不慢,想做自己想守住核心用戶。十年裡的後五年,商業化提速,融資也水到渠成,知乎混進了互聯網最豪華的朋友圈,然後希望自己從獨角獸變成巨獸

知乎不是烏托邦,也不是理想國。知乎想用直播圈子網文視頻去擺脫曲高和寡,可用這些新板塊拼湊出來的知乎,到底又是誰呢?從一個小衆的精英社區,到大衆的喧譁廣場,與知乎商業化齊頭並進的,是知乎會賺錢之後的爭議。這些爭議讓老用戶不適、新用戶迷茫。

曾經的鋒芒變得模糊,如今的印象變得複雜,新板塊與以往知乎的主要形象有反差,究竟是顛覆自己,還是模仿別人?是一路向北,還是找不到北?不管知乎嘗試什麼樣的跨界出圈,好像都沒有回答如何讓用戶、內容、商業持續形成良性循環的問題

知乎爲什麼會這樣?在創始人周源身上,能找到一個取巧的“答案”。有人說理科男信奉“看到而相信”,總希望通過技術爲世界做貢獻。而文科男則“因爲相信而看到”,致力於文字、用思想去改造世界。當程序員記者文理標籤都貼在周源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知乎也在成爲和周源一樣的矛盾體

上線十年,知乎給出“向上的答案”寓意越難越燃、相伴成長。若以啓迪心智、探索未知之名考問知乎,它將不得不面對沉淪的窘境,把“向下的問題”拋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