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是否已經陷入“創新者的窘境”

摘要: 阿里最擅長的事情:在b端,通過營銷鐵軍、充分讓利和豐富工具構建起商戶生態;在c端,一波接一波運動式的促銷,各種小功能吸引眼球和留存。阿里是外在的,講求的是“利益刺激”,微信是內在的,講求的是“植入需求”。

一、全民遊戲鬧劇

除夕夜,22點18分,微信朋友圈再次被支付寶刷屏,而且一刷就是三輪。

第一輪:“集五福分到了1.08”、“醉了,鬧了半天就3.8”“洗洗睡吧,又是耍猴,哦不……逗雞”一時間滿屏都是哭笑不得、自嘲呵呵——支付寶,你聽說過一個故事叫“狼來了”嗎?

第二輪:“我分到了666!”“我分到了2個億!”“我分到了馬雲!”“我分到了北京一套房!”視野中盡是p圖噁心人加自嘲呵呵。

第三輪:“大家好,我是冠華。”“咱們明年還玩嗎?”“跪着的我可以起來了嗎?”和新中國第一代外交家幾乎重名的支付寶產品經理,“請罪”請出了新高度,賣萌賣出了新境界。

加上習大大“天上不會掉餡餅”的視頻瘋傳,杜蕾斯的“補刀”和支付寶的“污反擊”,這場幾乎再次釀成公關危機的集五福活動,才終於以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拉上了帷幕。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這次真的“冤枉”了支付寶。從1月13日,支付寶公號撰文《自己刨的坑含淚也要填上》,並且可憐兮兮地表示“今年我們不作了”開始,它彷彿已經預見到了集五福活動將第二次勾起人們巨大的期待,也預見到了之後巨大的落差和失望。

“我們不會刻意製造任何一張福卡的稀缺感”、“提升了趣味性、降低了門檻、儘量讓大家樂在其中”。接着《我有個同事叫冠華》一文直接說“2億元被上億人一隨機,我怎麼膝蓋這麼發軟呢”接着除夕新增2017萬張萬能福……

可是有用嗎?支付寶百口莫辯,因爲蜂擁而至搶敬業福的廣大網民們根本不買賬,他們哪裡有時間去讀支付寶含情脈脈的推文,看着別人都在掃,於是就撲了上去。

我們的民衆真是娛樂至死,一邊逼格滿滿地轉發馮大輝的“集福卡的都是被收割羣體”,一邊看別人都在掃福、自己也心癢癢偷偷掃着玩,一邊抽到“幾塊幾毛8”心中一萬頭草泥馬狂奔而過,一邊非要p個666、2個億、北京一套房出來噁心人,這是一個善於自我解嘲、苦中作樂的羣體。

而面對羣氓,即便支付寶一邊使勁渾身解數降低遊戲門檻(您費不了多少時間)、一邊可憐兮兮地降低預期(其實也沒有幾個錢),最終也依然免不了被刷屏的失望淹沒。如果支付寶一定要怪,只能怪自己16年春節用力過猛,以致“高預期的餘威”至今刻在人們心中,久久不得消散。

集5福的“悲劇”恰恰說明了產品圈一條經久不衰的“真理”:永遠不要去聽用戶說什麼,而要分析話語背後的東西。去年集5福之後用戶都在抱怨什麼?沒有敬業福!所以今年產品經理就按用戶說的去增加敬業福,可結果怎樣呢?

其實用戶要的不是敬業福,而是過年中大獎的喜氣,是好運碾壓他人的優越感,以及羣體參與的過程體驗,這哪裡是需求,分明是紅果果要貪小便宜的慾望。人性永遠是貪婪的不知滿足的,這也就註定了集五福活動大多數人在大多數人那裡難得好評,而如果一味迎合、只怕200億都填不了羣衆們的胃口

一年前,筆者曾撰文《給支付寶一個場景,它能再造一個阿里嗎》,並專門支了些不葷不素的招兒:圍繞芝麻信用交易數據的陌生社交、人人都可做生意的新形態交易(社交)。不得不說,支付寶真的非常開放大膽,在接下來的一系列創新中這兩點都變相實現,然而結果呢?

二、創新者窘境

細數過去一年支付寶的種種創新:

1、到位上線了,一時爆火!結果幾個月下來,運營得還不如空格廳客。

2、生活圈灰測了,因“擦邊球”爆火,結果被央媒點名批評,在飽受爭議中打入冷宮。

3、ar紅包上線了,一時爆火!結果很快人們說跑半天拿個1元紅包太不靠譜,而且入口深的彷彿不想用戶用。

4、生活號,傳說中的內容產品,神龍見首不見尾。

5、集5福,一時爆火,街上人人掃福。這次敬業福可更多了,用戶可更不爽了。

6、刷臉識別,哎喲其他領域爆出安全漏洞了。支付寶及時作出瞭解釋,但是“碰瓷者”咬住不放。

7、信息流,你真的會刷下去嗎,並沒什麼有價值內容啊。

8、diy界面,你猜大多數用戶會不會懶到diy都懶?

……

全程看下來,不難發現三個特徵:

這不由得讓我們想,支付寶究竟怎麼了?阿里雙雄是不是像歷史上的那些大公司一樣,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

筆者曾就職於中國電信,當時老東家最愛說的一個詞是“轉型”。王曉初老總和韋樂平院士的眼光不可謂不前瞻,早早預見了運營商逐步管道化、邊緣化、錢都被互聯網公司賺走的前景,下定決心要做平臺和應用;創新部做的很多產品也不可謂不超前,增值業務、lbs、手機支付、智能交通、智慧城市……

但轉型轉了很多年,愣是沒辦法對其中一個點形成合力。公司內部溝壑斷層太多,到了省公司一層,一些人嘴上說的是轉型是創新,乾的依然是拼命賣寬帶手機衝短期銷量kpi的舊事,創新產品往往只是象徵領導政績的講政治工具。結果,很多我們早早預測到的趨勢,最後依然眼睜睜地讓互聯網公司把錢掙去了。

早早地想到甚至做到,卻最終含恨錯過,這就是典型的創新者窘境。

《創新者的窘境》一書告訴我們:每個大公司都會圍繞成熟的主營業務形成一張看不見的“價值網”,所有的遊戲規則、管理機制、企業文化、路徑依賴甚至用戶溝通方式都圍繞之建立,當破壞性創新出現時,它背後往往代表全新的“價值網”並且極不成熟,於是幾乎一定會被舊的“價值網”(和外化的制度文化等)判定爲“不靠譜”,管理越是成熟完善的公司,越是認爲之不靠譜,越是一定會錯過這樣的新機會……假以時日,當破壞性創新逐步成熟,想要追趕已經來不及了。

“價值網”的力量如此強大,甭管你的人才來自北大清華海歸名校,只要在組織裡待久了就會被同化,就會不自覺地用同一張“價值網”的眼光看問題

放到上面運營商的例子裡,“收入、發展量、各項kpi指標,能引起上層領導關注、可樹立政治標杆、沒有把柄可被政敵利用(沒有漏洞無須迭代,聽上去高大上不low)的業務發展模式”等等,就是運營商潛在的價值網,是各級領導判斷優先級的內在依據。

畢竟任期有限、業績指標當頭,創新是虛的,可能功在千秋但那時我已經不在這位置上了,更有可能“不靠譜”而落下把柄、讓我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本段論述未必準確,純屬猜想,求不通緝)。如此價值模式之下,即便有一兩個“覺悟特別高”的敢冒風險的,也根本無力扭轉。

那麼放在阿里雙雄這裡,有沒有一樣的“創新者窘境”呢?有沒有潛在的“價值網”呢?分析這個問題,只要看看它最喜歡說的是什麼,就可以了。

回顧2016年,我們看到最多的是什麼呢?雙11,銷售數字又有新神話!雙12,今年更加火爆了!彷彿阿里系所有的輝煌,都在一場接一場的促銷活動中飆升至頂。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對c端市場來說,阿里系的特點就是輕產品功能而重活動促銷,甚至很多產品功能(比如集五福)就是爲了活動促銷服務,壓根沒打算讓用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先不要急,我們來回顧另一場“泥潭鏖戰”。

三、千古奇冤,支付社交?

2016年,互聯網圈最大的鬧劇是:幾乎所有人都說支付寶在做社交,只有支付寶自己不要不要的,人家真的不是做社交,是基於關係鏈的場景金融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原因有三:

這邊支付寶還在解釋着,人家做的根本不是社交。那麼何爲基於關係鏈的場景金融呢?用一句人話,就是讓你和你的朋友們(關係鏈)在一起玩的時候(場景)好好花錢(金融)。

而微信支付呢,則是你在社交的時候順便花錢(付款),通過花錢更好的社交(紅包),它的本質和主軸依然是社交。

爲什麼微信做支付沒有人罵,支付寶沾一點社交元素卻罵聲一片呢?其實一開始微信支付推的也不算順暢,但它巧妙地把第一個爆發點放在了紅包上。

請注意,儘管收發紅包是金錢往來,但它本質上依然是“私人親友間的溝通”,是一個人們最易接受的典型社交行爲。騰訊通過這個社交行爲讓人們習慣了微信支付,完成了最初的用戶教育再逐步展開。

之前不是都不願綁定銀行卡嗎?玩幾次紅包之後,紛紛鬆動了吧。

反過來說,支付寶找到最容易讓人們接受的、本質是“交易支付”的關係鏈場景了嗎?好像沒有。沒有這個場景就沒有最初的用戶教育,而沒有最初的用戶教育,直接把用戶拋向“常見的聊天交友界面和赤裸裸的生活圈”,用戶怎麼能接受呢?

心智定位早已牢牢卡死,最後肯定是不停被指責:拿着錢包怎麼能社交、你就不能安安靜靜做個好錢包嗎?

套用微信好友溫浩的一句話:支付是件嚴肅的事,就像誦經一樣神聖。社交是件輕鬆的事,就像抽菸一樣隨意。微信搞支付,就是抽菸的時候誦經,可以。支付寶做社交,就是誦經的時候抽菸,不行。

微信陌陌這樣的“泛社交”,支付寶看來是肯定做不了了,但它真的一點點社交都沒得做?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先讓我們繼續創新窘境的問題。

四、阿里系的基因

互聯網公司流行“基因論”,騰訊能做好微信,那是因爲有“社交基因”呀,你阿里是“電商”的基因。基因這個詞很玄乎,就好像你能做什麼是命中註定,你做不了也都是宿命,是在你誕生那一刻已經註定。

什麼是基因?在筆者看來,其實就是“更適合做什麼事”,再準確一點說,就是因爲公司的各種先後天內外因素而“系統性地”更適合做什麼事。

因爲公司的價值理念,因爲公司的選人培訓,因爲公司的管理績效,因爲公司的文化氛圍,因爲公司員工的能力經驗有一個“總體性地傾向於”……於是更擅長做什麼事,更習慣做什麼事,進而更適合做什麼事。

這和“創新者的窘境”是一體兩面,背後都有一張我們看不見的“價值網”在影響着一切,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優先做什麼重點做。

用這個理論就一目瞭然了:

a、阿里是什麼?套用馬雲的話就是一個巨型商業地產(阿里巴巴、淘寶天貓),支付寶是這商業中心的交易金融工具(pos機和atm機)。

想想看我們常見的商業地產比如萬達萬象城,一個商業地產該做什麼?無非三件事情:一是吸引更多更優質商家入駐,讓他們“沒有難做的生意”。二是針對c端用戶不停做運動式的促銷,各種優惠、活動、噱頭一起上,關鍵是吸引一波人流,讓中小商家“沒有難做的生意”,讓地產增值。三是加入一些附屬娛樂設施,電影院溜冰場餐飲樂園,讓流量有粘性,還是讓中小商家“沒有難做的生意”,讓地產增值。

所以我們基本可以理解,阿里最擅長的事情:在b端,通過營銷鐵軍、充分讓利和豐富工具構建起商戶生態;在c端,一波接一波運動式的促銷,各種小功能吸引眼球和留存。這不就是支付寶乾的事情嗎?

b、微信是什麼?每個普通個人的通用(溝通爲主)工具,工具是人的自然延伸,所以微信是人的嘴巴放大器(所有說話溝通都可以替代)、人的眼睛放大器(隨時隨地領略所有好友動態和多數媒體資訊),微信支付無非是人的錢包加速器。

從這個角度說,微信關注的是工具的持續通用,因而一定具有高頻流量(設想這些就是安在你身上的工具,怎麼可能不高頻)。

舉一個例子,集五福歸根結底只是一個活動一個遊戲,而不是一個切入用戶生活的產品功能,而今年新出的面對面紅包,做的就是產品功能,只要過年就能用,活動只是助推。

我們甚至可以說,阿里有着更強的2b基因,馬雲更懂中國的商人需要什麼,支付寶是服務大小b交易的通用工具,阿里鐵軍強推能力勢不可擋,組織體系也習慣了一輪輪的運動式爆發。

而騰訊更多是2c的,微信關注的是產品功能自然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自發生長傳播。阿里是外在的,講求的是“利益刺激”,微信是內在的,講求的是“植入需求”。

需求和慾望是不同的,需求穩定在那裡,而慾望被利益刺激得水漲船高。人的慾望是一個黑洞,撩撥人的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你一味迎合,只會發現人們獲得快樂的閾值越來越高,人們的胃口越來越高,結果疲於奔命。

當年qq上能和同城的妹子說句話都很了不起,現在你看用戶還care?如果你一味放縱,只會發現規模越大體驗越容易崩壞。一開始玩微博總會忍不住關注很多號,結果很快滿眼信息垃圾。

陌陌們放開了基於位置的溝通效率,結果人一多就變成互害。人的慾望,多半是“貪還懶,怕還傲”,是追求低成本投入迅速見效的多巴胺滿足一時爽。所以常說做產品是要抓需求,需求這種東西就是在用戶已經對你沒有多少盛讚感恩,甚至略略覺得不爽時,卻離不開不得不用的存在。

說到這裡我們便可以理解,到位也好,生活圈也罷,歸根結底這或許並不是支付寶“更適合做的事”,不是做不好只是不划算。要想做好付出的成本遠遠超過那些基因吻合的公司,同樣的成本花在其他地方或許更能百倍增值。

換句話說,騰訊也絕不是萬能的。做新媒體的時候,騰訊微博搶不過新浪微博;想做中小商戶的生態,卻硬生生做成了臭名昭著的微商;而企業微信面對強勢的釘釘,始終佔不到便宜。所以說,無論大b還是小b,相對欠缺的b端理解和強推能力就是企鵝的短板。即便微信也不是每次嘗試都必然成功,比如後期的搖一搖淪爲雞肋,無須粉飾。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下一個結論:

要想走出“創新者的窘境“,擺脫”基因的宿命“,最後的關鍵依然是怎麼應對公司內部那張看不見、卻潛移默化的”價值大網“。

或者,你的創新業務團隊和公司體系隔離開來,儘量避免原有價值網的影響;要麼,你的創新業務所代表的新價值網和舊價值網差別不回太大,船大也能掉頭,就好像從qq到微信,價值理念有不同、但總好過百度從搜索到O2O。

基於這個判斷,對於支付寶可能的變化和突破口,筆者有幾點猜想:

1、不改變行不行?

肯定是不行。線上電商被京東強勢追趕,線下消費有新美大鯨吞蠶食,支付領域(特別是線下小微支付)被微信支付全面趕超,幾乎沒有哪一個戰場可以高枕無憂,想不變都難。

更何況,消費升級正在發生,消費的內容和社交屬性大大加強,新中產們更加註重精神上的附加值,而知識交易、服務交易等新的交易類型正在崛起,焉能坐視不變?

2、真的做不了社交?

微信陌陌這樣的泛社交肯定是做不了,但是基於金融數據的有限可控社交卻未必不能做。是不是有點抽象,簡言之這樣的社交應該是:

比如,做一個專注於消費升級和購買興趣的“知乎”,既可以討論消費問題又可以發導購內容,人們可以清晰看到其他用戶的購買興趣(自願公佈的),並圍繞之自然溝通。同時,還能出現一些達人大v,帶動社區消費。

總之,做服務於商家客戶誠信交易、良性溝通的通用工具,徵信金融是一把利劍,是微信們無法逾越的壁壘。

當然,支付寶應該是不會做這樣的嘗試了,小程序開發者或許可以。

3、用支付寶小程序來補足基因?

小程序不是萬能良藥,支付寶要想做起來,依然會面對一堆問題:首先,現在的支付寶界面上已經有足夠多的“準小程序”了,可是你用嗎?其次,支付寶已經因爲“安全問題”在社交嘗試中被罵死,那麼小程序一樣可能帶來安全隱患,拿錢包不能社交,拿錢包就能玩小程序了?

所以筆者還是那個觀點,支付寶要做逃過“心智定位的宿命”,應該做一個不以支付爲主題的b版,導入所有支付寶數據功能,只是改變定位和交互,這樣很多嘗試就不容易被以“拿錢包做亂七八糟事”攻擊。不要輕視這個”換皮“之變,如果微信把錢包放到首屏,把im放到底欄第三,你認爲在小白用戶眼中兩者差別還大嗎?

如果開放小程序,就一定要把核心能力放出來,正如支付寶反覆強調的要“開放賦能”,不能像微信死死捂着關係鏈數據不放。

你的芝麻信用、消費大數據、lbs加圖像識別等功能那麼強大,但是還沒有找到足夠多和好的應用場景,那就應該放出來,發動全天下開發者的智慧幫你找。或者更激進一些,入口都不放在支付寶上,而是直接開放接口給開發者,把這些能力給他們的產品用,成爲隱形的後臺。

像阿里雲一樣,把支付寶的各種神能力做成b端商戶的水電煤基礎設施,以後只要收水電費就可以了。

這裡的意義在於“基因補足”:也許有些c端的事情阿里不適合去做,但總有創業團隊適合,只要利益給足人家自然會主動去做,假以時日發展壯大再收購過來也不遲,這又會是一個騰訊收購張小龍團隊一樣的美談。

4、交易升級的通用工具。

回到開頭,支付寶要找到更適合做的事兒,如果我們可以確信阿里系是更加2b的,那麼更適合的事情就永遠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核心就是交易。在我看來,馬雲所做的很多都可以用交易革新來概括,這至少包括:

在我看來。不論阿里系如何發展,這四個價值貫穿始終,服務中小商家是根本,如果能bc共贏則是最好。

回溯歷史,支付寶一開始是淘寶電商的交易擔保工具,後來逐步發展爲線上線下交易的支付(金融)工具,那麼它的未來也一定是——“交易(信用)升級的通用工具“,我們並不能準確判斷未來的交易形態會是怎樣的,但支付寶的使命應該在於——不論未來的交易如何演變,都可以通過未來的支付寶來進行。

如果支付寶真的已經遭遇”創新者的窘境“,“開放賦能補足基因+交易升級的通用工具”或許是一個好出路,畢竟對於這樣一個組織來說,他主要的投入依然在熟悉和擅長的“更適合做的事兒”那裡。而不那麼適合的領域,有一幫小弟(僞軍)去收拾。

也許有一天,新零售帶動新消費時代的到來,天貓成爲消費升級的核心平臺,支付寶成爲交易升級的通用工具,加上淘寶口碑的線上線下體系,這樣的矩陣將塑造新的帝國神話。不過也許有一天,這個故事將由你我譜寫也說不定(調皮)。

【鈦媒體作者介紹:張俊;微信號:biohazard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