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致癌比率竄升 醫示警:威脅年輕族羣
▲臺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於臺大醫院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肝癌蟬聯我國十大死亡癌症第二名長達40年,是最致命的沉默殺手,值得注意的是,非B肝、非C肝引起肝癌的比例近年增加達2倍,已經約有1成肝癌是代謝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引起,且有持續上升趨勢,但是常常被民衆忽略。醫師指出,非病毒性肝病發生較爲年輕化,建議可透過肝臟超音波檢查確認脂肪肝狀況,一旦有脂肪肝,再比對5項心臟代謝風險因子,只要其中有1項符合,就屬於代謝異常脂肪肝。
臺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指出,近年來國健署推動的B、C型肝炎篩檢與治療計劃已見初步成效,肝癌的發生率有所下降。然而,肝癌的死亡率依然未顯著降低,仍高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名,這顯示在肝癌的防治上仍有不足之處。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指出,肝癌多發生在有慢性肝病患者,分析其中約有60%是發生於B型肝炎、30%是C型肝炎,另有10%是酒精性肝病、代謝脂肪肝病等問題造成。隨着B型與C型肝炎的篩檢計劃推行,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癌比例逐年降低,然非病毒性肝癌則上升,根據統計,非B非C肝癌的比例近年來增加達兩倍。
蘇東宏指出,近期越來越受到關注的問題,其一就是代謝異常脂肪肝病,一般民衆健康檢查也約有4成的人是有脂肪肝,情況一久就會產生肝臟發炎,後續演變至肝癌發生。雖然目前國健署的篩檢計劃涵蓋了基礎肝功能檢查(GPT、GOT)、病毒性肝炎篩檢,但非病毒性肝病尚未納入,這可能成爲未來肝癌防治中的重大漏洞。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圖/記者洪巧藍攝)
蘇東宏也提到,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定義會經過2階段,首先要利用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有脂肪肝,大部分民衆是在健檢時會發現,而後續要再比對5項心臟代謝風險因子,分別是體重過重 (BMI ≥ 23 kg/m2)、第二型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高血壓、三酸甘油脂 ≥ 150 mg/dL、高密度膽固醇 ≤ 40 (M) or ≤ 50 (F) mg/dL,只要其中有1項符合,就屬於代謝異常脂肪肝。至於酒精性肝炎,臨牀觀察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特別是年輕女性患者比例增加,提醒民衆飲酒必須節制。
高嘉宏強調,病毒性肝炎藉由篩檢與治療可降低肝癌的發生率,但當肝炎已進展至肝硬化,或是非病毒性肝病,例如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時,依然可能發展爲肝癌。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早期病變難以察覺,往往等到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壓迫肝臟表面或侵犯鄰近器官時,纔會出現症狀,屆時通常已屬晚期,死亡率極高。
蘇東弘提醒,超音波檢查和血液檢驗爲肝癌篩檢的重要方式,而血液檢驗特定生物標記有助於找出肝臟潛在病變,如果本身屬於明確高危險羣患者,應定期接受檢查,以期儘早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