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強:太注重培養全才,出不了一流科學家。網友:說得太對了!

現在的孩子爲什麼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們要學的要考的內容太多了。爲了讓我們的孩子成才,我們的教育可謂煞費苦心,恨不得讓孩子們什麼都學。看看這些年,有多少課程先後進入了學校,比如編程、戲曲、書法、勞動等等。

我們的教育希望把孩子們都培養成全才,什麼都會,但現實是殘酷的,大部分學生註定是學不會的,甚至連自己的特長最後也沒有了。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國著名的教授鄭強也曾大聲的呼籲過,他說:太注重培養全才,是出不了一流的科學家的。

鄭強教授說:再這麼搞下去,我們是出不了一流科學家的。雜了,太雜了!我們不應該去追求一個人什麼都會,我們應該去追求的是每一個都是拔尖的,然後把它組成一個樂隊,它就是最好的交響樂團,強調的是高水平人組成團隊的複合,而不是一個人成爲雜家,這才能出一流的科學家。

不得不說,鄭強教授看到了現在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再不改變,真的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

第一:我們的教育不是因材施教,偏才很難生存下去,更別說脫穎而出了。

我們一直強調因材施教,但目前的教育做到了嗎?顯然沒有。現在的學校嚴格來講就是一個超級工廠,每個學生都是流水線上的產品,他們的培養流程是完全一樣的,最後的成品也基本一樣。但凡哪個孩子有一科不及格,他就很難畢業,更不可能考上大學。所以這樣的教育模式是非常不適合偏才成長的,更別說脫穎而出了。

就算某個孩子是個數學天才,但如果他英語不及格、政治不及格,他也不可能被大學錄取,最後也不可能有所成就。看看每年的高考,總有一些孩子是非常偏科的,有些科目非常好,有些科目非常差,爲了考大學,他們通常會花很多時間來補差的科目,而沒有更多的時間來提升好的科目,所以到最後,好的科目也不精,差的科目稍微好一點而已,最終就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

偏才都被現在的教育模式抹殺了!

第二:嚴格意義上偏才纔是真正的人才,真正的天才不可能什麼都精通,一定是有所特長的。

什麼是真正的人才?一定是什麼都精通的人嗎?事實上並不是,真正出類拔萃的人物通常都是偏才,我們身邊就有。

比如畫家陳丹青,當年去清華當教授時一句英語也不會講,估計數學也不會太好。還有臺灣著名的作家三毛和瓊瑤,數學成績都是一塌糊塗。還有我們熟悉的文學家錢鍾書,當年他以外語和國文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但他的數學成績極低,本來是被退學的,後來被破格錄取。

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大多數成就卓著的人物都存在自己的弱科,他們也並非都是全才。爲什麼現在的教育卻要求我們的孩子門門都好呢?孩子們的精力就那麼多,怎麼可能把所有學科都學精通呢?這本身就是不現實的。

要求孩子們全面發展,是當今教育最大的失敗。每個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怎麼可能什麼都學好呢?有的孩子擅長畫畫、有的孩子擅長舞蹈、有的孩子擅長運動,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最好的教育應該是盡力發揮他們的特長,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讓他們犧牲特長,補充短板。說白了,目前的教育根本不是爲了培養人才,完全是爲了篩選人才,這是脫離教育本質的。

大家對此怎麼看?也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