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集令|尋找躍動的新質生產力 2024大灣區瞪羚企業全媒體報道啓動

8月15日,“2024高成長企業論·粵港澳大灣區瞪羚企業深調研全媒體報道”啓動,這也是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連續第五年對粵港澳大灣區瞪羚企業進行的調研報道。

日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並明確要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隨後,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再次強調,要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

棲息在諸多科技產業之中,頭不大,但跑得快、跳得高的瞪羚企業,成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這個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勁的區域之一,就集聚着大量瞪羚企業,同時也將創新的期望寄託在“瞪羚”企業身上。目前,這些瞪羚企業之中已跑出了69家獨角獸企業和上千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瞪羚企業到底是如何煉成的?成長過程中它們需要什麼樣的資源加持?要讓它們更堅定地在這裡紮根、聚集,大灣區還要做什麼?從這些瞪羚企業身上,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尋找到經濟高成長的力量?

爲了弄清楚這些問題,今年,高成長企業論·粵港澳大灣區瞪羚企業深調研全媒體報道再度升級,攜手金融機構、產業專家、行業協會,向廣東“20+5”產業集羣廣發徵集令,期望廣大優質企業、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積極自薦或推薦,深入參與調研活動。此外,一系列品牌論壇、沙龍活動也將同步落地,幫助企業進一步被看見、被發現,並順暢對接到創新發展的關鍵資源要素。

這也是一場對廣東“製造業當家”的立體解碼,一場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的探尋之旅。

深入一線:對話灣區新質生產力

近幾年來,作爲傳統支柱的家居、家電、電子信息進入轉型的震盪期,而新興產業日益走出一條昂揚的J型曲線。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已波及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進行動能轉換的緊迫性持續提升,而背後的根本動能在於企業。

一家高成長企業作爲“前哨”先行試水,帶起一條產業鏈,成長起一個新興產業,這也是大灣區長期遵循的發展邏輯。

例如,2017年,廣州在超高清上下游都匱乏的背景下,引入了內容製作企業4K花園,並在其牽頭下組建了產業聯盟,促進整個產業鏈的協同攻關,也吸引更多鏈上企業落子大灣區。到2023年,超高清視頻在廣東已成爲一項準萬億產業。4K花園也是此前第三期高成長企業論調研報道的對象之一。

因此,廣東一直極爲重視對高成長企業的引育,在年初相繼發佈的“20+5”個產業集羣行動計劃文件中,企業是共同的抓手。這幾年,企業梯度培育措施不斷升級。7月23日,《廣東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發佈,進一步強調了對相關企業的財政扶持、專屬融資服務、數字化轉型等。

截至目前,廣東已成長出152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7萬餘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4.2萬餘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到2027年,廣東的目標是,“小巨人”企業數量突破兩千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增長至10萬家以上。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廣東需要弄明白,這些企業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它們如何進入“前無古人”的新興領域,或者在傳統行業中找到勃發的藍海市場。

南方財經連續五年開展大灣區高成長企業調研,爲的就是解碼這一羣體的成長。

在往年的每一期調研中,南方財經都將目光聚焦在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領域。而今年,除生機勃發的新興產業外,關注領域進一步聚集到傳統產業中的創新轉型者和未來產業中的先行者。這也構成了對新質生產力的更全面理解。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的調研報道對象不是巨型龍頭,而是散落在產業鏈各個關鍵環節的中小微企業,它們展現出高度的創新性和垂直專業性,對其他企業更具借鑑價值。此外,它們從細分賽道切入,長期鑽研,最終深耕出一個極具前景的市場。

例如,往期報道中,廣東墨睿科技有限公司聚焦石墨烯應用開發,成爲全球首家擁有從石墨烯原材料製備到石墨烯導熱膜全產業鏈的企業;廣州思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16年盯住胃癌早篩早診,開發出全球首款適用家庭場景的智能膠囊胃鏡系統……

從長遠來看,瞪羚企業的成長不僅是一個成功的創業範本,也在產業關鍵處的“補鏈”“延鏈”。

以廣東省新創意科技有限公司爲例,靠熱管這樣一個小切口,這家企業咬住了當下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產業,爲大算力、高功率應用場景提供着必需的零部件。其創始人陳創新透露,隨着下游爆發,公司近年營收復合增速達到86.4%。

搭建平臺:讓珍貴資源向企業聚力

高成長企業需要哪些資源加持?完善的產業配套、密切的上下游協同必不可少。多家企業負責人告訴南方財經,在剛剛遷入時,融入當地產業鏈是一個難點。尤其大灣區的鏈主型大企業往往有自己的垂直產業鏈,接納外部企業的難度較高。

資金在企業引育中也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極爲“燒錢”的前沿領域,充足的資金支持爲企業提供了持續科研攻關的信心,是企業平穩闖過“死亡谷”的必要條件,往往也是企業選擇一座城市的核心考量。

例如,4K花園獲得了廣東的新媒體基金、深圳的前海母基金等支持,董事長吳懿感慨道:“這麼多機構義無反顧地信任和支持一家發展初期的高科技企業,令人難以想象。”在廣東源心再生醫學有限公司創業初期,來自天使投資人上千萬元的啓動資金解了燃眉之急,多渠道的政府科研資金支持同樣不可或缺……

事實上,高成長企業選擇大灣區,往往就是看中了這裡完備的產業鏈規模、廣闊的應用市場以及豐富的金融機構與風投基金、產業基金。廣東金融業增加值、金融機構數量、存貸款餘額等均居全國首位,且擁有全國最齊全的製造業門類。

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匱乏的從來不是資源,而是資源對接的平臺。這恰恰也是南財集團連續數年開展高成長企業調研報道,並落地活動所期望能夠提供的。

在過去幾年的調研中,南方財經作爲“攢局人”,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高成長企業俱樂部,如今俱樂部已迎來數批成員企業。今年,南方財經攜手金融機構、專家學者、行業協會,開啓新一輪調研,期望繼續推出一批深調研報道、建立一個大灣區企業數據庫、落地一場品牌論壇及若干沙龍。

其中,沙龍、俱樂部將爲企業尋找上下游合作伙伴搭建平臺;多種形式的全媒體報道則能夠擴大這些企業的聲量,幫助它們進一步被看到,吸引更多資源主動彙集……在新一輪招商大賽中,這樣一個聚合平臺將打破結構、地域之間的壁壘,促進大灣區資源交融,提升大灣區的企業吸引力,也避免存量優質企業的流失。

包括廣東中科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內,多家曾被該項目調研報道過的企業都表示:“在這個被發現、被看見的過程中,我們備受鼓舞,更加激發我們努力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