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服務”讓企業更加有感

近日,一輛滿載電子觸摸屏的貨車駛出青島前灣綜合保稅區卡口,這批由區內松下電子部品(青島)有限公司生產製造的產品將發往全國各地客戶手中。

“這批貨物按照成品徵稅的話需繳納3.5萬元的稅款。成爲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企業後,我們可以按照料件徵稅,一下子就降低了2萬元的稅費負擔。”松下電子部品(青島)有限公司關務經理李莎介紹。

李莎所說的試點企業,是參與海關推出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政策的企業。該試點政策賦予綜合保稅區內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身份,可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並參與國內環節的稅收抵扣,在國內採購的料件可通過非報關形式直接入區,而在將含有保稅料件的產品內銷時,再將成品折算爲料件覈銷,有效降低了稅負成本,爲企業進一步釋放產能和拓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提供了便利。

政策試點以來,青島海關所屬黃島海關聚焦區內電子、五金加工企業對國內市場的採銷需求,聯合地方管委會、稅務等部門大力開展政策宣講,指導相關企業參與試點,幫助企業充分享受政策紅利。

“企業的採購銷售渠道更寬了、稅負成本更低了,開拓國內市場的意願也更強了,有助於綜合保稅區由單一業態向多業態延展。”黃島海關企業管理處加工貿易業務科副科長孫峰介紹,目前,該關轄區已有17家企業申請參加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累計退(免)稅稅額超7800萬元。

在支持傳統制造企業開拓市場的同時,黃島海關還通過優化通關流程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助力綜合保稅區大宗商品中轉業務蓬勃發展。

近日,青島中外運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用活動圍欄將201.6噸橡膠納入移動“待檢區”。報關放行後,該批貨物實現由保稅貨物到非保稅貨物的狀態轉換,僅用時20分鐘。

“我們作爲具備分類監管資質的企業,可以對貨物實行‘保稅’與‘非保稅’分類管理。此前,如果要將保稅倉儲貨物轉爲非保稅貨物狀態,需在報關後安排車輛裝上貨物駛離綜保區,再通過非保稅貨物通道返回區內,卸貨至非保稅倉儲區域,一進一出手續繁瑣。”青島中外運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業務主管孫芳芳說,“實行‘區內直轉’後,貨物不必進出卡口和多次裝卸,平均每票貨物節省約1000元。”

“區內直轉”,是指對綜保區內實施分類監管的非保稅貨物申報轉爲保稅倉儲貨物的,或保稅倉儲貨物辦結海關手續後申請以分類監管方式繼續在區內存儲的,在完成報關手續後,直接核增覈減海關賬冊,不必實貨進出卡口的管理模式。

黃島海關優化業務流程和申報步驟,指導企業完善視頻監控和計算機倉儲管理系統,支持企業設置“移動待檢區”,進一步提升保稅、非保稅貨物狀態轉換的便利性。“‘區內直轉’業務模式以數據‘跑路’替代貨物週轉,實現了一倉多狀態、同倉狀態互轉,有效降低企業物流和裝卸成本。”黃島海關企業管理處副處長王光強介紹,2024年通過“區內直轉”模式切換貨物狀態的商品總值達660餘萬美元。

同時,黃島海關還積極推行分送集報、大宗商品“一票多車”便捷入區等舉措,持續提升綜合保稅區大宗商品物流便利化水平。

今年1-2月份,青島前灣綜合保稅區、西海岸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值超200億元,同比增長約6%。

(大衆新聞·青島西海岸報記者 王藝華 通訊員 方大林 高卓 李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