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醫生博主何以成爲流感季的「百科」締造者?

文 | 闌夕

今年冬天的流行疾病,似乎比以往來得更爲兇猛。

北京不少醫院都增加了晚間門診,工作日正常的八小時時間已經完全無法滿足龐大的病患人羣,即使醫護人員晝夜不息地輪班接診,也還是難免會出現「一號難求」和排數小時長隊的現象。

更令人棘手的是,從9月的咽喉炎,到10月的支原體肺炎,再到11月普通感冒、甲流和合胞病毒等一系列流行性疾病混合出現,今年相關流行疾病呈現着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特質。

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去年年末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則新聞:一名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病毒學博士稱自己在五天內連續感染兩種不同新冠病毒毒株,在引起網絡上一片不小的恐慌後,最終被查清這名所謂的博士,其真實身份只是一個便利店的普通員工。

互聯網帶來了表達上的平權化,這意味着每個人的發言,都有機會成爲那個不知最終導向何處的潘多拉盒子,這既是優點也是劣勢,就像這名病毒學博士一樣,他最初或許不會想到,自己一時興起的惡劣玩笑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一個無需查數據也能大概猜到的常識性問題是,流行疾病的爆發期通常也是謠言出現的高發期,這是因爲人們對疾病的未知總是會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而這樣的情緒,則成爲了滋生和傳播謠言的最佳土壤。

造謠與闢謠之間存在着怎樣的成本差異已經無需再多加贅述,想要從根本上降低謠言的影響,甚至阻斷其傳播,歸根結底,是要更加了解自己所面臨的疾病,從病因到預防,從治療到症狀。

這也是爲什麼醫院會人滿爲患的原因之一,在這個疾病多發的季節裡,不具備專業醫療知識的普通人甚至很難分清自己得的究竟是流感還是感冒,所以去醫院諮詢醫生——也就是最權威的信息源——毫無疑問是對自身健康最負責的表現。

這當然不是說去醫院就是這道題的唯一解法,畢竟作爲條件相對優渥的北京,醫療系統的高壓狀態也已持續了半月有餘,在這一步驟之前,人們依然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實現對疾病的初步瞭解。

瞭解的過程,實際上就在無形中賦予了社交媒體關乎公共健康的責任,它不僅要保證信息來源的準確度與權威性,還要考慮如何擴展傳播範圍,讓更多人能夠看到。

而微博今年就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有這麼幾組數據,是微博在今年流行病環境裡起到科普作用的佐證。

在9月健康相關的熱搜話題中,咽喉炎相關熱搜佔比當月的23%,10月支原體的相關熱搜佔比當月的20%,而到了流行疾病混合併發的11月,致病原因、傳播趨勢和藥物治療等相關熱搜,佔比相加超過35%。

在此背景裡,微博用戶想要獲取相關疾病知識的意願十分迫切,#你分得清流感和感冒嗎#、#咽喉炎的救命稻草是什麼#等話題一度衝上熱搜。

對於流行性疾病而言,它存在着一個不容忽視的中間地帶,身體確有不適,但這種不適感似乎又不值得大費周章地跑去醫院,尤其是處在高發季,就診不僅意味着鉅額的時間成本,最後還極有可能得到醫生「多喝水、多休息」的結論。

而這部分中間地帶,正是造就了網絡聲音魚龍混雜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出現像咳嗽、鼻塞等症狀,取而代之的是胸口絞痛,這件事便不會有太大的討論空間,因爲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後者可能危及生命。

就像那句「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一樣,這話從道理上講當然沒錯,但它仍然顯得抽象的原因,是不具備專業醫療知識的普通人根本難以把控所謂健康的尺度,因爲本質上它並非一道非黑即白的選擇題。

所以「互聯網看病」曾一度成爲了一個網絡熱梗,它起初的用意是嘲諷那些拿健康當兒戲的行爲,因爲在沒有足夠多的樣本支撐前提下,只是通過搜索相似症狀就妄下判斷,結論顯然是無法立足的,也就難免會出現「癌症起步」的無厘頭說法。

「互聯網看病」固然有荒謬的成分,但它背後是互聯網信息傳播特性所導致的專業主義失位問題,而隨着熱搜佔比的不斷升高,微博正在將「互聯網看病」從戲謔的玩笑變得真實可行。

能夠實現這一點,離不開那些活躍在微博、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博主,他們有些是來自各大醫院的專科醫生,有些是深耕健康醫療領域的科研專家,還有各大醫院的官方科普。而每一次有科學依據的權威科普,每一次有數據支撐的專業討論,造就瞭如今微博在這一垂類領域生態的空前繁榮。在互聯網泥沙俱下的輿論環境裡,建立一座專業主義主導的燈塔。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內科專家 @餘昌平醫生 僅用一篇百餘字的微博,就通俗易懂地闡述了流感與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區別,從病因到症狀,再到簡單的用藥建議和注意事項,既幫助用戶釐清了自限性疾病最終會自愈的邏輯脈絡,又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焦慮心態。

@餘昌平醫生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呼吸內科危重症專家

擁有180萬粉絲的健康醫療領域博主 @莊時利和 則發文科普藥物之間的區別,在支原體流行導致阿奇黴素脫銷後,@莊時利和 的防護指南讓用戶知道了感冒和流感不同的用藥方式及標準,評論區不少人表示在看到這條微博前,生病都幾乎是硬抗過去的。

@莊時利和 知名健康科普博主

不只是專業醫生在下場科普,媒體官微也都在藉助平臺的信息觸達能力,以求讓更多家庭瞭解醫學常識,最大程度上撫慰流行疾病帶來的恐慌感。

比如針對北京兒科門診人滿爲患的現象,@北京兒童醫院 發視頻解釋了兒童發熱去醫院就診的時機,應該根據年齡的不同區分處理,一方面能夠減輕門診高負荷的現狀,另一方面又將醫院的互聯網診療系統推薦給了更多需要的家庭。

△ 北京兒童醫院官方微博

@央視新聞 更是將國家衛建委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情況的發佈會直播同步到了微博,讓人們得以第一時間獲取疾病訊息,也在宏觀層面正確認識到這些呼吸道疾病對於生活,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具體影響。

△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新聞官方賬號

也就是說,微博的熱搜、搜索和推薦等流量入口在眼下流行病的社會熱點裡扮演着一座橋樑,當某個疾病呈搜索的上升趨勢時,它背靠擁有相關專業知識、掌握一手資訊的博主和媒體,而橋對面連接着的,正是迫切想要獲取這些信息內容的普羅大衆。

更重要的是,這一模式讓謠言和真相之間多了道名爲身份的天然屏障,用戶無需考慮信息的權威和專業性,抽絲剝繭,去僞存真,與流行病之間的戰爭或許是人類歷史上的主要命題之一,但起碼眼下人們多了一條能夠直達真相的通道。

因爲能夠與疾病所帶來的恐懼相抗衡的,只有也僅有知識。

博主 @CY郝希純醫生 自2018年開始在微博上回答網友關於肺結節的相關問題,從零開始至今已有超過40萬粉絲,不少患者特意從外省趕去郝醫生的診所就診,這番經歷不僅給他帶來了「明星醫生」的身份,也讓他把運營微博、每天與粉絲交流這件事堅持了下來。

郝希純醫生並非個例,相似的經歷也不僅僅只會發生在醫療領域,文娛、美妝、攝影、健身,有太多垂類博主通過微博不斷產出優質內容,將自身的知識普惠給更多需要的人。

重要的是,在這分享和傳播的過程裡,那份獲得感是雙向的,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以往需要大費周章才能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如今通過社交媒體便能唾手可得,對於垂類博主而言,它不僅能讓自己擁有無比重視的職業認同感,或許還可以拓展出一個意料之外的副業。

郝希純醫生的診所並沒有太受新冠疫情和經濟波動的影響,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己在積累粉絲的過程裡,將醫生的身份在微博上塑造成了一個品牌。

就在前幾天,郝希純醫生談到肺炎支原體可能會導致白肺和重症的問題時,表示「不能因爲極少的個例就誇大它的危害」,讓不少人知道了不科學的焦慮並不可取。

@CY郝希純醫生 急診科醫生

這纔是互聯網表達平權化真正的魅力所在,從流量涌現到內容輸出再到用戶消化,這一多方受益的傳播鏈條天然就帶有平等、自由的屬性,至於微博,它做的事情是搭建起一個平臺,然後再將信息獲取交由市場主導。

最近有個很火的用詞叫做「潑天流量」,大意是某個事件的發酵,會突然讓一個算不上大衆的領域備受關注。

得益於產品的強公共屬性,微博的熱搜幾乎成爲了當下社會熱點話題清單,也就是說潑天的流量常有,而重要的是無論這流量發生在哪些領域哪個板塊,都會有具備專業知識的博主產出優質內容,繼而成爲生態周而復始造勢的動能。

至少醫療領域已經向外界證明了,垂類生態的持續繁榮,將會是這款互聯網元老級產品未來煥發新活力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