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紅樓夢AI“魔改”視頻走紅,廣電總局發文排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肖瀟 北京報道

12月7日,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發佈《管理提示( AI魔改)》(下稱《提示》),規範AI“魔改”影視劇的短視頻內容。

《提示》指出,最近AI“魔改”視頻以假亂真、惡搞經典現象頻發,比如用AI將《甄嬛傳》宮鬥戲改成槍戰戲,將《紅樓夢》改成武打戲等。《提示》對此提出了兩方面管理要求:

第一,要求各相關省局督促轄區內短視頻平臺排查清理AI魔改影視劇的短視頻,並於12月10日反饋工作情況;

第二,嚴格落實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審覈要求,對在平臺上使用、傳播的各類相關技術產品嚴格准入和監看,對AI生成內容做出顯著提示。各平臺還需要對開發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進行自查。

21記者以“甄嬛傳惡搞”、“紅樓夢惡搞”爲關鍵詞在各大短視頻平臺搜索,發現許多前排的熱門視頻均爲AI生成,但大多沒有提示爲AI內容。比如,一條封面爲林黛玉舉槍的視頻,標題寫着“林黛玉大戰原神”,點贊量超過兩百萬次,沒有AI內容標識。

一位AI從業者告訴21記者,從技術角度看,所謂的AI魔改視頻“不能說是AI特效功能,其實就是最普通的圖生視頻”。目前網友利用各大平臺的AI工具幾乎都可以完成,比如快手的可靈AI、抖音剪映工具的即夢AI、騰訊的混元AI。可以說,此類技術屬於大模型的基礎性功能,很難做到“自查”。

受訪的幾位業內人士均表示,“AI魔改視頻”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平臺沒有落實AI標識。

此前《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第十七條規定,可能導致公衆混淆或者誤認的深度合成內容,平臺需要顯著標識出AI生成。今年9月網信辦發佈了一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徵求意見稿)》,要求不同場景、不同形式的AI內容需要提供不同標識。

自去年開始,國內小紅書、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均採取了自律性的AI標識要求,要求創作者在發佈內容前主動勾選,以避免誤導觀衆。

一大型社交平臺團隊此前告訴21記者,該平臺也會監測疑似AI內容生成的內容,並自動打上標識。不過難題在於AI 內容的真實度和傳播度不斷提高,平臺主動的AIGC鑑別能力未來會成爲剛需。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公衆號“廣電視界”還指出,AI魔改視頻“爲博流量,毫無邊界褻瀆經典IP,衝擊傳統文化認知,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且涉嫌構成侵權行爲。”

浙江墾丁(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程念告訴21記者,AI魔改影視劇的確可能構成侵權風險,包括侵害原作的保護作品完整權、改編權,侵害原作中演員的肖像權、名譽權等。

國家廣電總局2018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規範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在第一點寫道:“堅決禁止非法抓取、剪拼改編視聽節目的行爲”。這類行爲包括“不得擅自對經典文藝作品、廣播影視節目、網絡原創視聽節目作重新剪輯、重新配音、重配字幕,不得截取若干節目片段拼接成新節目播出”。當前AI魔改視頻中頻繁出現的改詞配音、畫面重新剪輯拼接、增加內容等行爲,會落入這類被約束的行爲。

不過程念也指出,“是否構成侵權還要看實際情況,比如是不是改變原作意圖,從而真的給原作降低了聲譽。”此外,此類維權通常取決於權利人的態度,實踐中如果沒有給個人帶來特別困擾,很少主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