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可以抵制愚蠢,緩解悲愁
哲學可以抵制愚蠢、緩解悲愁
作者丨南方週末&汪民安
01.
南方週末:不少人認爲哲學,甚至是整個人文社科,都是無用的,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汪民安:文科無用論不是一個新話題,這是老調重彈。我對指出這樣論斷的錯謬沒什麼興趣。
我感興趣的是,爲什麼現在又大範圍地出現這樣的思潮?實際上,對人文知識的貶低是很晚近的事情。儘管科學和技術在17世紀開始有了明顯的興盛,但是,對它們的批判也一直存在。
從盧梭到歌德到海德格爾都是如此。這是西方思想一個隱秘的爭論線索。但在20世紀中葉,這個爭論被英國人斯諾的公開演講挑明瞭。斯諾做的兩種文化——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演講激起了廣泛的公開討論,他對人文文化的貶低對科學文化的推崇,激起了著名文學批評家利維斯等人的尖刻嘲諷。
利維斯嘲諷斯諾對歷史一知半解:哪有什麼兩種文化,文化就是文化,只有一種文化。利維斯對人文知識的捍衛是歐洲傳統人文主義的一個延續。斯諾-利維斯的爭論一方面表明了在20世紀中期,技術決定論開始擡頭,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它並未佔據絕對的主流。利維斯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也就是說,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技術文化並沒有佔據決定性的地位。文藝和哲學的聲音都很強勁。
我看過美國大學英文系的資料,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學英語文學的大學生爆炸性的增長。英語系差不多是大學的研究核心。在歐洲,你們都知道薩特的崇高地位,同樣,我們這些八十年代上大學的人也都還記得中國當時人文繁盛的景象,那時,詩人比歌手還受追捧。
↑薩特與波伏娃
南方週末:那“文科無用論”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
汪民安:人文知識急劇衰落大概是從世紀之交開始的。技術進入到加速狀態,它對社會的改變和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出現,這差不多是一個技術/社會關係的範式轉變。
適應、理解和推進這種新的信息技術就成爲社會的要務。人們都捲入到這場技術變革中。在這個意義上,不僅是人文科學衰退,一些傳統的工科也在衰退。此外,科技至上也跟上個世紀全球範圍內興起的新自由主義相關。新自由主義推崇競爭,它們要把社會塑造成一個競爭社會,一切都放在市場上公平地競爭。
我們也可以在這個競爭框架下來重新理解科技。在17世紀的時候,培根說科技很重要,但是,科技是針對整個人類而言的,科技能消除貧窮,能改善人類的經濟狀況,從而提高人類的道德水平。反過來也是如此,盧梭對科技的批判是因爲他認爲科技會損毀人類的道德和心靈。而到了海德格爾,他認爲科技會導致人類失去棲居的家宅。他也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待科技的。也就是說,很長時間以來,人們思考科技,無論對它充滿讚美還是質疑批判,總是會將它和人的命運,或者說人類的命運結合在一起。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都是圍繞着人類的命運而展開競爭的。
但是,到了新自由主義這裡,科技不再總是跟人類命運結合在一起的。科技是跟某些人某些集體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如果一切都在競爭,如果整個社會就被塑造成一個競爭的社會,那麼,人們總是要想辦法在競爭中贏出。
科技在這裡就變成了競爭獲勝的手段。科技變成了一部分人戰勝另一部分人的手段。如果競爭成爲社會主要活力來源的話,技術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競爭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變成了技術的競爭。科技公司成爲最重要的公司。個人和個人的競爭,公司和公司的競爭,國家和國家的競爭,都是技術的競爭。世界變成了一個狂熱的技術競賽舞臺。人們不是在討論逆全球化嗎?很多人認爲正是逆全球化導致了技術競賽的加劇。我的看法相反,是技術競賽加劇了逆全球化。
可以想象,在這樣的狂熱技術競爭的背景下,人文科學的聲音就會變得很微弱。
02.
南方週末:“文科無用論”這一思潮在年輕世代的傳播意味着什麼?
汪民安:我和很多同行都交流過這個現象:大學裡面對人文感興趣的學生變少了。寫作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但最明顯的是,會老練寫作的年輕人很少。大學和中學的人文教育都很薄弱。這當然和考試和就業導向有關。人文專業的學生就業面太窄了。
即便是文科學生,就業選擇也很多與人文無關。如果大多數學生是爲了就業和排名而學習的話,文科課堂上的人文知識就很難吸引他們。這都是大家能感受到的現象。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如果年輕人感受不到人文氛圍,或者說,缺少人文薰陶,就會有一些東西——比如激情——就會在有些人身上慢慢失去。
南方週末:你認爲在“現代主義的憂鬱遍佈全球”的今天,哲學的作用是什麼?
汪民安:我知道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的方面的書越來越受歡迎,這大概與療愈與自我理解的要求相關。一些書店的朋友告訴我,人們讀不懂拉康,但是介紹拉康的著作非常暢銷。
有一類哲學可能也有類似的作用。人們有太多的人生困惑,想從哲學中找到解決方案。尼采和叔本華的書經久不衰大概也與此相關。一本書,一個哲學家可能會改變和創造出一個讀者的人生。
↑尼采
不過,哲學肯定還有另外的作用——我覺得哲學對每個人的作用都不一樣。人們有各種理由討厭哲學拒絕哲學,但人們也有各種奇怪的理由愛上哲學。
有些笨拙的人迷戀哲學的艱澀,有些聰明人迷戀哲學的洞見。有些人受到哲學的折磨而快樂,有些人受到哲學的啓示而快樂。但這都是在哲學中感受到純粹的知識快樂,一種別樣思考的發現快樂。
我碰到過好幾個中學生狂熱迷戀哲學的。他們對這個剛剛展現在自己面前的世界知識充滿好奇,便一頭狂熱地扎入哲學中,這是好奇心和求知慾的滿足。這是哲學最初始最基本的作用:對智慧的熱愛。同職業的哲學研究者不一樣,這些年輕人在哲學探索中體會到了幸福。
南方週末:一直以來,許多哲學家在公共空間也會積極發聲,將哲學理論平民化,例如最近幾年很火的韓炳哲,也有人批評他是網紅哲學家,只是譁衆取寵。你如何看待哲學家在現代社會扮演的角色?在知識平民化的時代,你認爲哲學家還應該有某種超然的、指引社會前進的地位嗎?
汪民安:今天社會引領者的扮演者是成功的商人,企業家或者娛樂明星。人們追逐的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這些人才是公衆的楷模和效仿對象。薩特和福柯那一代人大概是最後有巨大公衆聲望的哲學家。那一代人既有自己的創造性思想,也有廣泛的媒體和公衆支撐。他們在學院內外自如地出入。
現在,哲學聲音和哲學需求減弱了。今天的哲學研究大部分封閉在學院中,很難在社會中傳遞。
這跟整個人文科學的衰退密切相關。當然,任何時候,哲學都希望自己的聲音傳播得更廣泛;任何時候,社會也都有哲學需求和哲學聽衆。
但學院的哲學有一套自己的表達行話,很多討論和現實也沒有關係。當然,這並不是說學院哲學不重要沒有意義,而是說,它們很難引起公衆的興趣,它們離公衆非常遙遠。要想獲得更廣泛的聽衆,只能讓哲學語言變得日常化。
↑齊澤克
齊澤克和韓炳哲在年輕人中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並不是說他們是當今最深思熟慮的哲學家,而是因爲他們用一套特殊的哲學語言,一套年輕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討論一些大家感同身受的問題。他們的哲學關注的是現實,關注的是時代困境。
人們閱讀這些書也並不意味着完全接受他們,而是願意在某些問題上保持哲學的敏感。這本應是哲學的基本任務。
哲學不應該而且事實上也不可能是對人們的引導,哲學應該是刺激人,激發人的反思。就像你說的,人們有時候還會批評嘲笑韓炳哲和齊澤克,這正是因爲人們不再將哲學家當做是精神的指引者。
何止哲學家,現在人們可以嘲笑所有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哲學的理想現在不是解決現實問題,但哲學可以抵制愚蠢,緩解悲愁。
03.
南方週末:哲學不應改變社會和世界嗎?今年是列寧逝世100週年,也是韋伯160週年誕辰,兩位巨擘對哲學與實踐的關係理解截然相反——前者主張學術與實踐無涉,後者認爲哲學的目的在於實踐,你如何看待這一對立?
汪民安:改變社會和世界當然是哲學,甚至是一切人文科學的潛在要求。
但是,在什麼意義上,在何種程度上去改變社會和世界?今天的哲學前所未有地感到乏力,哲學沒有能力提出一種宏闊的社會願景和藍圖。包括齊澤克在內的好幾個有影響的哲學家說,想象資本主義的末日是不可能的。沒有人喜歡資本主義這個無限循環機器,但悲哀的是,好像也沒有替代方案。不過,歷史的瞬間突破本就不是哲學有能力做到的。
不過,一些局部的改變並非不可能。或者說,哲學對社會和世界的改變是緩慢而潛在的。
哲學會對公衆觀念的塑造產生作用。儘管它是間接的。哲學書很少流通到公衆手中,但是很多哲學觀點通過大衆媒介的簡化,通過各種二手資料,通過各種各樣的哲學教育進入到公共領域中。
↑阿倫特
比如說,今天很多人都大概知道阿倫特的平庸惡的概念,福柯的規訓概念。但人們可能並不是通過閱讀他們的著作來了解這些概念的。最能說明問題的是男女權利平等這個基本觀念——這是今天社會的共識,但是,它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艱苦的哲學辯論才得以逐步奠定的。而大部分讀者並不瞭解這個辯論過程。
哲學的社會影響,或者說,哲學對世界的改變有時候要經過很長時間之後才能感受到。但前提是人要認識這個世界。馬克思也強調哲學改變世界的重要性。他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現在,也許哲學先是要解釋世界,讓人們認識和了解世界,然後在此基礎上去改變世界。但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需要很長時間,很多努力,很多中介。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所說的這兩種哲學和實踐關係的觀點並沒有那麼對立。
南方週末:你在書裡提到,“哲學不僅是一種理論的探討,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或實踐方式”,但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檢視哲學家的人生,對他們的行爲提出批評,乃至抵制他們的學術作品,例如福柯在突尼斯的戀童,或者阿爾都塞的殺妻。你如何看待這種所謂的取消文化?它是一種對精英反戈一擊的手段嗎?
↑福柯
汪民安:在我們熟知的哲學理論形式之外,還有另一種哲學類型:就是生活方式和生活實踐。
在古代,有些哲人並不是通過著述來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而是通過生活方式,通過行動本身,通過自己的實踐榜樣來傳達和顯示自己的哲學思想。
或者說,通過將自己的生活賦予一種特殊的形式感來傳達自己的哲學。這是犬儒學派開創的哲學活動和哲學實踐。不過,這樣的哲學流派只是短暫地出現過,很快就消失了。
哲學如果沒有理論寫作就很難留存下來。今天哲學家的生活實踐本身並不直接顯示他的哲學思想,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康德就是如此。但這也並不意味着二者完全沒有關係。一個人的觀點和行爲有非常複雜的並非簡單對應的關係,不僅哲學家如此——人們在這方面討論得最多的是海德格爾而不是福柯或阿爾都塞——藝術家和詩人的生活和作品的關係也更是如此。我甚至要說,常人也是如此。你看看,有幾個人的言行能經得起嚴格的一一對照?千百年來,人們都是戴着面具在生活和說話。
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在爲某一類惡行開脫。阿爾都塞殺死了他的妻子是因爲他精神失常,他被送進了精神病院。這是悲劇。而關於福柯的那個傳言就是一個故意散佈的詆譭謠言。他們的書仍在被廣泛閱讀。
說到取消文化,我想說的是,哲學書自有它的命運,但它的命運並非寄託在哲學家身上,恰恰相反,哲學家的命運是寄託在哲學書身上的。
本文出處《南方週末》2024年9月19日,汪民安|專訪
文章僅用於分享交流不作商業用途
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國慶5折
《哲學100問》
0基礎學哲學:贈送250張邏輯圖(全網獨家)
69位哲學家 + 300期音頻課 + 16大篇章 + 250張邏輯圖
生命丨慾望丨孤獨丨死亡丨靈魂丨幸福丨性愛丨信仰
痛苦丨意志丨自我丨語言丨邏輯丨存在丨荒謬丨救贖
啓蒙丨神話丨理性丨工具丨身體丨權力丨科學丨傳媒
5折券(限時)
活動時間:10月7日之前
上圖掃碼 - 點擊專輯 - 領取5折券
附文稿+送邏輯圖
第1季:折後 49元
第2季:折後 64元
第3季:折後 49元
超級超級優惠!不要錯過!
三季課162元= 暢聽2500年哲學史+贈送邏輯圖
全網優質良心課程
專爲0基礎小白開設
收聽方式
①掃碼在線收聽
②“小鵝通”APP附文稿
課程內容:0基礎哲學史
購課贈送
250張邏輯思維導圖(電子版)
邏輯圖領取
下圖掃碼添加小助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