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別喝冰飲!天氣濕熱易疲累 醫教4招助你擺脫「頭暈腦脹」

雨天示意圖。近日全臺陰雨綿綿,中醫師指出,溼熱的天氣容易讓人感到疲勞,這時可以做4件事來調節體內循環。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林伯東攝影

近日全臺陰雨綿綿,下週三預計有新一波鋒面通過,各地降雨機率將再提高。中醫師邵禹豪表示,人體會因環境的變化而感到不適,在潮溼的環境下,許多民衆會因此感到身體疲勞。面對溼熱天氣,他分享可以做4件事,除了適度流汗、注意室內外溫差,也要避免喝冰飲。

邵禹豪在臉書粉專「中醫師邵禹豪.阿豪醫師」發文指出,連日陰雨導致環境潮溼,身體難以排除水氣,導致體內溼氣加重、循環變差之下,「疲勞」便是常見症狀之一,而「頭暈、頭脹」則是溼氣聚於頭部的表現,若溼氣聚於筋骨,則可能感到「痠痛」。

邵禹豪建議,這個節氣很適合吃四神湯,能透過調理脾胃化除溼氣,若是體質偏寒者,也可以吃點生薑,溫暖脾胃、化解水溼,但這種時候不適合單吃人蔘,很容易化熱上火。

面對近日溼溼熱熱的天氣,邵禹豪分享可以做「4件事」:

1. 避免冰冷的飲料:

夏天會將身體的氣血帶至表層,導致內部狀態相對偏弱,若毫無限制地攝取冷飲或冷食,對脾胃的負擔會非常巨大,並直接導致脾胃無法處理體內溼氣。

2. 適度地流汗:

流汗的方式與選擇很多,比方運動、泡澡等等,都是不錯的方式,透過排汗也能夠排除水氣,並間接加強體內循環,但要注意,大量出汗後要攝取足夠的電解質與水分。

3. 按壓天樞、陰陵泉、太白穴:

這三穴是脾胃的重要穴位,「天樞」位在肚臍旁開三指寬處,能夠理氣化溼;「陰陵泉」位在內側膝蓋下方,也是健脾化溼的重要穴位;「太白」在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大趾和腳掌交界處),能治溼氣、甚至有升提脾氣的功能。

4. 室內外溫差大可帶件防風薄外套:

相較於冬天的室內外溫差,夏季的溫差其實也非常驚人,尤其南部動輒35度的高溫,室內又是25度以下的環境,這樣的溫度差對於人體的調節壓力很大,若適應不良,便可能出現倦怠頭暈,甚至腸胃不適的陰暑症狀。

邵禹豪補充,溼溼的天氣容易感到頭昏眼花,精神也比較難以集中,尤其戶外溼熱與室內涼爽的環境交替,就如同把人體「冰鎮」住,熱氣和水氣會被鎖在體內難以散出,如果溼氣累積在頭部,便容易頭暈、頭脹痛、疲勞,甚至會產生鼻塞、打噴嚏等症狀。

這時,可以透過辛溫發散的藥材、將被封印的肌膚表層打開,產生正常的汗液調節,便能有效除去頭部溼氣。此外,若長期喝冰涼飲料與生冷食物,對脾胃會造成巨大壓力,產生消化不良、腹瀉、脹氣等症狀,這時則能透過具芳香性的藥物,促進脾胃機能、化解溼氣;具有寒溼體質的患者,則適合透過較強溫性的藥材,補益脾胃的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