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男子捐贈3份清朝科舉試卷,字體是標準館閣體
近日,浙江松陽。民間收藏愛好者孟浩向松陽縣檔案館捐贈了3份清朝年間的科舉試卷。
在孟浩捐贈的科舉試卷中,有兩份是松陽縣考生葉鳳麟的童試試卷,長約3米,內容爲四書五經,字體是科舉考試標準的館閣體,卷面不僅整潔大方,也體現出筆勢恢弘之美,足以見得考生紮實的書法技藝,雖時隔百年,仍工整清晰,可讀性強。試卷後還附有五言律詩及官方加蓋的“松陽縣印”。
“偶然在市場上看到有關於我們松陽本地的歷史遺存,感覺科舉試卷這一類的文獻還比較稀缺,就收集起來捐贈給檔案館,希望能爲地方文化傳承盡一絲綿薄之力。”孟浩說。
這也是該檔案館首次收到此類文獻,對清代科舉制度的實例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史料參考價值和文獻鑑賞價值。
1300多年曆史的科舉考試選官制度,不僅爲當時國家選拔了大量的人才,還對我國的傳統政治、經濟、學術、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起源於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到了清代逐漸衰落,但仍有“三級四試”之分,即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課卷。
什麼是“館閣體”?
所謂“館閣體”,指流行於館閣及科舉考場的書寫風格,是一種方正、光潔、烏黑、大小一律的明代官場書體。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 。
根據記載,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由於個人喜好,都曾大力提倡書法,一時帖學大盛。成祖下詔求海內擅書之士,邀集於翰林院,倍加恩寵。明代開科選士時,皆用楷書答試卷,務求工整。字寫得欠佳者,即使滿腹經綸,也會名落孫山。這對當時書法藝術風貌產生過較大影響。
因此,讀書人寫字,惟求端正拘恭,橫平豎直,整整齊齊,寫得像木版印刷體一樣,這就形成了明代的臺閣書體,稱“臺閣體”。
聽上去也是很合理。中國書法字體百花齊放,書寫者又往往個性斐然。在科舉考試中,如果一個個大才子把卷面寫得龍飛鳳舞,考官們是把時間花在欣賞書法作品上,還是用來努力看清每一個字?顯然,工整、統一的“館閣體”有助於解決這一科舉考試的閱卷問題,也有助於科舉考試中人才選拔的效率和公正性。
相傳,明代的大書法家董其昌,在參加科舉考試時,就曾因爲寫不好館閣體而被淘汰。後來,他苦練書法,最終成爲了明清兩代書法館閣體的模板。
(羊城晚報·羊城派綜合潮新聞、松陽新聞、@人民網、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