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已累計培育農創客超6.8萬名 未來讓更多年輕人紮根農村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顧婷婷 實習記者徐翌軒 杭州報道

“80%的農學專業畢業生都會逃離這個行業,因爲他們看不到農村的發展和商機,對於現在農村的發展情況其實一無所知。”

嘉興桐鄉的“農創客”陸開華如是說。

但近年來,在“千萬工程”引領下,鄉村越來越成爲各類人才大顯身手的廣闊天地。

如何讓更多年輕人瞭解農村,同時願意回到農村,紮根農村,投身鄉村振興的事業?

近日,由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浙江省教育廳主辦農創客進高校活動在浙江大學舉行。會上,農業農村系統與教育系統共同組建了農創客後備軍培育聯盟,並推出了首批大學生農創實訓基地。

由16家高校與農創客企業共建,通過建立高校與農創客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推動資源統籌共享,人才交流與培養,也讓更多年輕人更瞭解農村並投身於農村事業。

農業人才培養的難點

當前,年輕勞動力不足,農村空心化問題亟待破解。

據最新數據,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總數爲2.64億,其中農村老年人口的數量已經超過1.21億,佔全國老年人口的45.8%。

那爲何年輕人不願意回到農村?

陸開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阻礙年輕人進鄉村最大的阻礙是沒有同齡夥伴。

進入農村就意味着孤獨,紮根農村創業更是與世隔絕了,需要遠離城市的繁華,沒有咖啡奶茶、外賣和豐富的娛樂活動。

“這些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難以接受,他們認爲這樣就與社會脫節了。”陸開華說道。

談及是否願意紮根鄉村發揮專業優勢時,浙大農學本科畢業生小姜表示不願意進農村,理由是獲得的社會認可度和報酬都不盡如人意。“我在杭州找個工作基本上月薪能穩定在讓我相對滿意的數值,但是去鄉村不僅條件更苦,而且薪水也一般。”小姜說道。

在面對所處環境和所獲得的待遇都不如城市的情況下,即使是農學專業的畢業生,也選擇逃離本專業。

打破年輕人對農村的刻板印象

優秀農創客的經歷可改變部分年輕人對農村農業的刻板印象。

浙江大學畢業生、農創客沈傑在活動現場表示,鄉村是我們這代年輕人實現夢想的重要舞臺,鄉村也可以是各類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產業創新融合的孵化培育。

現場,沈傑分享了自身的經歷,他用做了數十年的互聯網技術和標準,創建“倉養一體”的數智漁業運營服務體系,推動互聯網在農業領域取得實質性的突破,目前已服務20萬畝以上的魚塘。

“我現在能回答竺可楨老校長的問題:畢業之後,你要成爲什麼樣的人?我是要成爲用物聯網改變傳統農業的探路者。” 沈傑說道。

同樣在本科畢業之時創業的李曉軍在2006年,揣着1200元錢從安徽來到杭州創業,開啓了“互聯網+茶業”模式。依託互聯網電商模式,如今李曉軍的藝福堂茶業已經發展爲年銷售額超4億元的茶業品牌。做互聯網“茶馬古道”的探路者,李曉軍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抓住機遇和深耕產業的重要性。”

“千萬工程”20年,鄉村建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現如今,鄉村也亟需大量的運營人才。金華義烏市李祖村農村職業經理人金靖建議年輕人最好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這樣可以觸動其更好地紮根。

金靖也介紹,如今的農村也確實有了很多新氣象。

金靖表示他們在李祖村用互聯網進行直播帶貨,通過售賣竹編工藝品帶動了33位本村的婦女就業,年營業額達450萬元,同時吸引直播達人入住李祖村,直播西班牙火腿的製作過程。

“如今我們村裡面已經落定了62個新興業態,有人開咖啡店,有人選擇開非遺研學空間,也有文創城市,鄉村學堂、休閒農場等,集聚了220多位從業人員,其中一半以上的都是大學畢業生。”金靖說道,同時她也歡迎更多的年輕人可以走進李祖村,到實訓基地進行學習和實操。

讓更多年輕人紮根農村

2015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提出“農創客”概念並開展“農創客”培育工作。

自2021年浙江省啓動實施“十萬農創客培育工程”以來,全省已累計培育農創客超6.8萬名,其中“90後”“00後”超55%。

同時增加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提供與農業相關的現代知識和技能培訓,使年輕人能夠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找到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杭州也於2023年出臺鄉村振興支持政策二十三條,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年輕人在農村創業和就業。同時,提供創業啓動資金和低息貸款,降低年輕人紮根農村的經濟門檻。

如今的農村,其實大有可爲。

對於企業和高校來說,農創客後備軍培育聯盟是雙贏。企業和高校結對,使得跨界融合人才的力度加大,讓更多不同思維的人碰撞,讓更多人瞭解農村,積極紮根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