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蟲連塑膠也能吃! 「拯救生態關鍵」死活都能分解垃圾
近年來,因動物誤食塑膠及塑膠廢棄物佈滿生態環境的消息一再出現,又喚起人們對「塑膠問題該如何處理」的關注。西班牙科學家早先研究發現,螟蛾幼蟲「蠟蟲」是分解塑化物的關鍵,因其能將塑料轉化爲「乙二醇」,能夠以12小時的時間吃掉92毫克的塑料製品,比真菌和細菌進行生物分解的速率要快得多。
這項研究是西班牙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學院的學家貝爾託基尼(Federica Bertocchini)在偶然之中發現的。平日養蜂的她在清理蜂巢時,爲了移除會偷吃蜂蠟的螟蛾,用塑膠袋將牠們裝在一起,不久後她驚訝地發現,塑膠袋上竟被吃穿一個個小洞;這項發現隨後也被髮表於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蠟螟的幼蟲原本只被當作魚餌使用,在未來可能是解決塑膠垃圾的關鍵。(圖/翻攝自LLLReptile)
貝爾託基尼主要研究動物胚胎早期發育,但科學家的好奇心,使得並非昆蟲研究專業的她仍想要進一步瞭解這項發現。她聯合英國劍橋大學的生化學家邦貝利的科學研究小組,共同展開對蠟蟲的研究,以確定牠們究竟能以多快的速度,消耗多少有害塑料。
第一項引人入勝的實驗,即是把數百隻蠟蟲放在一個塑膠袋上,不到40分鐘的時間裡,袋子上就開始出現小洞。12個小時後,蠟蟲更吃掉了92毫克的塑料製品,比用真菌和細菌進行生物分解的速率要快得多。科學家們更在第二項實驗中得知,蠟蟲能將塑料製品完全消化,對其進行化學分解。
▲塑膠問題全球難解,圖爲馬來西亞決定把塑膠垃圾送回來源國,拒絕再當「世界垃圾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第三項實驗的結果更令人訝異,科學家將搗碎的蠟蟲放在塑膠袋上,也能得出類似結果,這說明蠟蟲體內的某種酶或其他東西是可以分解塑料的特定物質。貝爾託基尼認爲,消化塑料的原因,可能是蠟蟲的唾腺或牠們內臟中的共生細菌所產生的物質,不過目前還尚未確定這種物質究竟爲何物。
維基百科資料指出,螟蛾,又名蠟蚓或蠟蟲(主要是小蠟螟及大蜡螟)的幼蟲;螟蛾呈中白色,腳端黑色,細小的頭部也是黑色的。在野外的螟蛾會寄生在蜜蜂的蜂巢,主要吃繭、花粉及蜜蜂脫下的皮,也會咬破蜂蠟,所以養蜂業認爲它們是害蟲。飼養的螟蛾可以長時間不進食,或是被冷藏,一般會在穀類及蜜糖下飼養。蠟螟的幼蟲原本只被當作魚餌使用,在未來可能是解決塑膠垃圾的關鍵。
▲黃粉蟲或可用於治理「白色(塑膠)污染」。(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在臺灣也曾出現類似的實驗, 臺中女中二年級的曾依晴實驗證明麪包蟲可以靠吃保麗龍存活跟成長,更發現蟲子腸胃道里的一種共生菌具有分解保麗龍的能力。她想找出這種呈現紅色的「紅菌」是哪一種細菌,若是新菌種就能申請專利,並研究此菌種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可以達到最佳的分解效果。
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楊軍等人,在環境期刊《化學圈》發表,關於黃粉重齧食分解聚苯乙烯研究的後續文章。當中提到,美國的黃粉蟲也能分解聚苯乙烯(常見的白色塑膠),補充營養可以增加生物分解率,可分解7種聚苯乙烯廢棄物,其中以低密度泡沫塑膠分解最快。第二代幼蟲餵食麥麩和聚苯乙烯可進一步提高聚苯乙烯分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