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細緻還原了辛普森的雙面人生

編者按:當地時間4月10日,前美國職業橄欖球聯盟球星辛普森因癌症病故,終年76歲。辛普森的家人用辛普森的社媒發佈聲明證實了此事。

關於辛普森最著名的事件發生在1994年,他被指控殺害他的前妻及其好友,轟動全世界。然而經過漫長的審判後,辛普森最終脫罪,此案直到今日也存在着巨大的爭議。

2016年,導演伊斯拉·埃德爾曼攝製的5集紀錄片《辛普森:美國製造》( O.J.: Made in America)播出。該片後來獲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關於辛普森一案的紀錄片、電影、書籍太多,圍繞着辛普森的親朋好友也是頻繁出鏡,至今,這仍然是一個引人入勝、咋拍咋有的影視題材。

人們可以在這個案件中爭論得面紅耳赤,比如,2012年11月21日,美國調查探索頻道播出的一部紀錄片《我的連環殺手兄弟》播出,提到辛普森案另有隱情,美國死囚格倫·羅傑斯纔是此案的真兇。

《辛普森:美國製造》海報

在衆多關於辛普森案的紀錄片中,獲得2017年第8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的《辛普森:美國製造》更值得一看,此片還因爲一個電影獎項卻頒給了一個在電視上播出的紀錄劇集,引起了紀錄片業內的爭議。

當時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導演埃德爾曼說:“我執導這部紀錄片的唯一理由就是渴望製作一部史詩般的電影。”

作爲一部迷你劇集,《辛普森:美國製造》的質感在衆多同題材影片中的確是佼佼者。當然,你首先得捱過前兩集對辛普森成名之路雞血般的冗長介紹。對於美國以外、並不那麼熱愛橄欖球運動的觀衆來說,這一段“我如何從一個貧民窟的黑小子變成白人眼中的運動英雄”的故事,其實20分鐘就夠了。這或許也是一種“美國製造”,角鬥士入場前繞場一週,最終轟然倒下的那一瞬間,多麼的“好萊塢”!

辛普森曾是全美最受矚目的橄欖球明星

片名並沒有叫《辛普森殺妻案事件始末》,而是《辛普森:美國製造》,很貼切。一個善於製造英雄的國度,英雄之路必定也是悲情之路。在全景式的細細討論中,試圖還原這位橄欖球明星辛普森,同時讓種族、法律、名利場、大衆心態等美國社會一直以來的社會矛盾集中浮出水面。

“辛普森殺妻案”這個轟動全美的現象級案件,成了美國曆史上“疑罪從無”的最大案件。辛普森爲洗清殺妻的指控,僱傭“夢之隊”律師團。當時,黑人正好對羅德尼·金等案件不滿,律師團便製造了一個白人種族歧視分子福爾曼警官,質疑洛杉磯警察局的蒐證過程,煽動種族情緒,最終贏得了陪審團,辛普森被判無罪。16年後,逍遙法外的辛普森因持槍搶劫和綁架再次被判刑33年。

福爾曼警官

相信“辛普森殺妻案”一定是法律系授課時經常會提到的經典案例,老師們應該都認爲,有充足的證據證明辛普森殺害了前妻。電視機前的你也是這樣想的吧?只是警方的非法取證使證據排除、案件逆轉。因此,課上提到此案,無非是爲了告訴學生“正當程序的價值”。

尤拉·拉芙事件、羅德尼·金事件、娜塔莎·哈林絲事件、洛杉磯黑人暴動……隨着“黑色風暴”越演越烈,辛普森的黑皮白心越加諷刺,直到他娶了一個白人姑娘妮可。最諷刺的是,辛普森拼命洗白不想做一個黑人,最後卻是因爲自己的膚色才無罪脫逃。

辛普森原本有一個完美的家

100%的“美國製造”。

有人說,如果沒有殺妻案,以辛普森的情商和智商似乎可以競選美國總統了,他就是美國期待的那個萬衆矚目的傳奇英雄。然而,那個面具底下究竟藏着誰?

一位受訪者的描述很有意思:“當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時候,辛普森爲自己抓了一件救生衣,很可能會一併拿了你的,以防萬一。爲了生存,爲了獲得一切,他必須鶴立雞羣,他做到了。”

《辛普森:美國製造》截圖

不想以膚色論英雄,只想以能力論英雄,野心勃勃、左右逢源又很努力,不想爲自己的族羣做些什麼,這似乎沒什麼大錯,歸根到底,辛普森不過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已。

不僅是橄欖球事業,他是少數能夠把體育事業的成功延伸到體育之外的人。看了前兩集,可能不少觀衆會對他生出崇拜和羨慕之感。

辛普森構建的生存哲學

之後,辛普森進入了松樹谷高爾夫球俱樂部,他是俱樂部的第一個黑人會員。而且這些上流社會的老頑固都覺得他很酷。

他細言軟語,別人總是對他稱頌有加。他充滿街頭智慧,是社交上的“愛因斯坦”,總能迎合白人們的心中所想,而他對黑人們也如法炮製,畢竟,他是“電流”先生。

片中有一段對高爾夫球俱樂部會員的訪談,辛普森在球場上作弊、耍賴的行爲被描述得可笑又無法制止。人們一邊看不慣,一邊又一笑了之,“大家都不停地嘗試讓他明白上流社會的一些最基本的東西,不可以容忍的東西。可他還是用滑不溜丟的手段讓自己逍遙法外。”老頭的這句話,恰恰代表了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的隱性基因。

《辛普森:美國製造》截圖

紀錄片中,導演很愛使用大段落的場景反差對比,比如洛杉磯警察有秩序地排隊喊口號,下一個鏡頭就是黑人區的平民家中被翻了個底朝天;辛普森犯事後,警車像總統出行一樣小心翼翼地隔着一段距離跟在他後面,對比鏡頭是警方在其他事件中攔截車輛的“猛準狠”;還有1968年辛普森和喜劇明星在臺上說段子開玩笑的時候,黑人民權運動正遭遇巨大挫敗——馬丁·路德·金被刺。

而這些正反打鏡頭也運用在了受訪人身上,持不同立場的受訪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場景的受訪被有效地剪輯在一起,像極了法庭上的控辯雙方。

《辛普森:美國製造》截圖

對觀衆而言,片中透露的辛普森的恐同心理以及父親是同性戀等,都是當時新披露出來的信息。然而導演對辛普森的原生家庭卻並未做過多的闡述,甚至連他對妻子的家暴,也僅限於友人的猜測:“我們在街頭學到的東西就是學會掩埋,辛普森曾把女兒溺水身亡歸罪於第一任妻子瑪格麗特”;“妮可骨子裡有桀驁不馴的東西,這使得辛普森無法徹底掌控她,但這也是特別吸引他的地方,我認爲蓋棺定論的話,這也是她的死因”。

被辛普森長期家暴並最終慘死的妮可

衆人的說法都指向一個推測:一個好不容易“洗白”的黑人,卻掌控不住自己的白人女人,自卑感和嫉妒心讓他大打出手,甚至起了殺心。

這肯定不是全部。

辛普森度過了怎樣的童年?他對婚姻和家庭的理解是什麼樣的?父親和母親究竟對他人格的影響有多大?黑人自身的問題在哪裡?

辛普森獨白

這部分的缺失讓我們對辛普森這個全民偶像的墮落多少缺乏一些心理認同感。顯然,導演對於這部分有意無意的忽略,是出於主觀立場的通篇考慮。

通過法國紀錄片《人類》中一個黑人兄弟對着鏡頭的自述——“我的父親在我小的時候經常用皮鞭抽我,我以爲那就是愛的表達方式,長大後我也是經常對他人暴力相向,因爲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愛”,似乎可以腦補這個缺失的部分。

辛普森成功脫罪,但國民偶像早已垮塌。白人朋友作鳥獸散,他也回不去他從未認同的“黑人世界”。他需要支付3300萬美元的賠償金,曾經所有的物質積累付諸東流。他搬到佛羅里達,和壞小子們混在一起,最後因爲一次無聊的“搶劫”被判了33年牢。他一直想找回原來的名利,最終得到的卻是遲來的因果報應。

黑人警官西普

辛普森的老朋友、一位當時出庭作證的黑人警官西普,被辛普森稱爲“叛徒猶大”。這位三觀很正的黑人大叔在接受採訪時幾度失控落淚,這似乎成爲該片最具人性思考的片段。

本不想攪入是非的他,因一件事情而生髮了想要當庭揭發辛普森惡魔面孔的想法。有一天在警局,他翻到一本上面寫着“榮”(案件的另一位受害者,只是一位飯店的服務員,當天去給妮可送落在飯店的眼鏡)的相冊,裡邊都是妮可還有榮的照片。

突然間,他翻到了兇案現場的照片。15年的從警生涯,參與過數不清的謀殺案、看過數不清的兇案照片,但當他看到妮可慘死的畫面,一直冷靜着接受採訪的他幾度失控,不斷地說自己內心起了變化。妮可的死讓他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看到的兇案現場的照片,那是一個19歲的女孩被人打得血肉模糊扔在停車場裡。西普心想,什麼人能做出這種事?後來嫌犯來自首,和西普一起坐在後座上,西普真想幹掉他。看到妮可的照片時,他說,那種感覺又回來了,不過對象是辛普森。

人性的惡和善在西普流淚的瞬間匯聚在一起,黑白沒有了界限,愛恨交織在一起。面對辯護律師慣用的證人污點攻擊,西普用顫抖低沉的聲音說:“我手上可沒有妮可的鮮血,我晚上睡得可踏實了。”

事實上,《辛普森:美國製造》這類非虛構影片的範疇很廣,它不僅是對新聞事件的抽絲剝繭、對弱勢羣體的深入介入,更應該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上,努力找出個體身上展現出的人類共通的情感。這種情感也絕不該裹挾着偏見和政治立場,它不是政治、歷史的判定工具,而應成爲人類理解彼此的鑰匙,以及有助於我們成長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