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一句震撼彈GG了?專家曝「半導體5強國」狠角色太驚人

半導體「五國集團」形成「再全球化」的關鍵核心。(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表示,「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新加坡Hinrich基金會研究員卡普里(Alex Capri)則指出,全球化沒有死,而是透過「再全球化」,促進半導體產業復興,進而改變世界。他認爲,半導體「五國集團」(美國、日本、南韓、荷蘭和臺灣)擁有共同的基本價值觀和地緣政治利益,建構半導體「再全球化」的核心,並打造可信賴合作伙伴關係網絡。

巴隆週刊(Barron's)報導,卡普里在撰寫即將出版的《科技民族主義:如何重塑貿易、地緣政治和社會》書中提到,地緣政治和其他因素擾亂了全球化,導致半導體全球供應鏈支離破碎,但同時也帶來創新和成長的契機。

自由市場經濟模式主張除非發生災難性的市場失靈,否則政府應避免干預市場。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表示,美國和中國控制技術流動的措施,破壞了全球化帶來的生產力和效率;張忠謀用更直白地說:「全球化、自由貿易幾乎已經死亡」。

卡普里指出,將這種老舊的經濟學原理套用在變化多端的全球經濟上,確實出現一些問題。首先,傳統經濟學派並未解釋開放貿易體系下,出現以國家爲中心的掠奪性行爲,所產生的代價問題。中國大陸透過經濟規模和新重商主義的運行,顛覆了國際體系。因此,原本適用於開放和公平貿易的標準, 現在來評估戰略供應鏈時已不再適用。

其次,傳統模式也未考量氣候變遷帶來破壞性的代價。半導體供應鏈留下大量碳足跡,一片矽晶圓製造過程,涉及多次跨國運輸成本。

最後,舊有模式最終導致半導體制造地點高度集中,目前全球有60%微晶片和90%高階晶片,仰賴臺灣製造。考量未來疫情、天災和地緣政治風險,這種情況將無法持續。

目前半導體「五國集團」(美國、日本、韓國、荷蘭和臺灣)擁有共同的基本價值觀和地緣政治利益,形成半導體「再全球化」的關鍵核心,並以這些爲基礎,打造成爲可信賴合作伙伴關係網絡。

歐盟、日本、韓國和臺灣已經通過各自的晶片法案,這些國家看似相互競爭,但長遠來看,應該視爲一種正向發展。在半導體「再全球化」進程中,英特爾最近宣佈砸850億美元,在德國、愛爾蘭、義大利、波蘭、西班牙和法國蓋晶圓廠和研發設施。臺積電與索尼投資合作,在日本熊本建一座晶圓廠,同時洽談在德國建廠。

日本、韓國和荷蘭的半導體實力,歸功於早年的產業政策。而臺灣從1970年代的農業經濟轉變爲全球半導體重鎮,當年產業政策功不可沒,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全球化到再全球化,就是如此不斷循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