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面朝大海,大車以載

編者按: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決定授予王殳凹等30名同志第25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授予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克冠行動”工作團隊等14個青年集體第25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確認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羣體等6個青年集體獲第25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劉燁瑤等4名同志獲第25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這些受到表彰的青年和青年集體,是我國各族各界青年跟黨奮進、赤誠奉獻的典型代表。他們有的在科技報國最前沿開拓創新,有的在脫貧攻堅主戰場躬身耕耘,有的在大國重器生產線揮灑汗水,有的在保家衛國最前線出生入死……他們在青春征程中,努力成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爲全國青年作出了榜樣,樹立了標杆!《中國青年》雜誌全媒體從即日起推出“跟黨奮進、赤誠奉獻”系列報道——

我們不曾見過你的樣子,但知道你是英雄——致敬每一位熱愛祖國、勇挑重擔,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你!

“跟黨奮進、赤誠奉獻”系列報道⑨

張彥:面朝大海,大車以載

@文 / 本刊通訊員 李強

“他每做一件小事的時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樣抓,有一天我一看,嚯!好傢伙,他抱着的是已經讓我仰望的參天大樹了。”張彥喜歡看電視劇《士兵突擊》,劇中高誠這樣評價許三多。

在工作的第18個年頭,第25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張彥,依舊是全世界橋吊單機效率最快紀錄的保持者。“80後”的他,是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橋吊司機,同時也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十三屆全國青聯常委、上海市青聯副主席。

正是他這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鑽研勁頭,讓他收穫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交通技術能手”等多項榮譽,成就了他的精彩人生。

張彥

速度,還是速度?不!

橋吊,是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的俗稱,是碼頭的心臟力量,橋吊作業能力決定着一個碼頭的貨物吞吐能力。

“從23歲第一次破紀錄開始到28歲,在最好的青春年華里創造世界紀錄的經歷,對我來說肯定是最難忘的。”當提到七次刷新集裝箱橋吊單機和船時量作業效率的世界紀錄時,張彥如數家珍,言語間給人的感覺嚴謹、謙虛。“從2005年開港到現在,我們團隊一共7次刷新過這個紀錄,當中兩次是團隊的整船作業效率的紀錄,5次個人世界紀錄中,有4次是我負責橋吊操作完成的。”

被稱爲“橋吊狀元”的張彥,創造了每小時196.78自然箱的橋吊單機效率世界紀錄並保持至今,相當於不到20秒完成一個集裝箱的吊運。而對於張彥而言,他從未刻意想打破世界紀錄。安全,纔是保證效率的前提。

爬上兩層樓梯後,乘坐工程電梯來到46米高空的位置,穿過一段長長的空中走廊後,來到不足5平方米的橋吊駕駛室,張彥有條不紊地繫好安全帶,拿起手臺和團隊其他人員通話。

“船控?”

“請講!”

“集卡是不是都安排好了,都正常發箱嗎?”

“都正常,我現在全部在盯。”

“橋邊(信號員)?”

“收到,請講!”

“讓他把能做的箱子先發出來……”

幾千噸重的橋吊在張彥的雙手操作下,就像個乖巧的抓娃娃機,一抓一放,再返回去一抓一放……

此刻,張彥身穿紅色工裝和膠底皮鞋,正以一個上身前傾60度的姿勢,全神貫注地緊盯着吊具的狀態,雙手不停地調整手柄,精準地將吊具上的4個卡扣插入集裝箱上方6釐米見方的鎖孔中,並把集裝箱吊起擺放到預定位置,宛如一個左手畫圓、右手畫方的“武林高手”。

“安全是第一位的,目前集裝箱運輸是世界上主流的運輸方式,這些集裝箱就像一個個‘盲盒’,裡面裝的是什麼,我們操作人員是不知道的,可能裡面是一臺精密的電子儀器也說不定。因此,我們駕駛員必須保持最佳的身體和精神狀態,一旦疏忽,損失不可估量。”

橋吊的吊具是用軟性鋼索連接的,慣性再加上風力的影響,使得橋吊作業成爲最關鍵、難度最大的一項作業。每次上吊機前,張彥都會了解一下當天的天氣情況、風向風速,熟悉起吊區域,與場上和船上的信號員仔細溝通,醞釀安全吊運方案。吊運時隨時關注設備狀態、天氣因素等,確保每個集裝箱都“平穩着陸”。

橋吊的駕駛室內目光所及之處除了背面都是透明的玻璃,是個名副其實的“玻璃匣子”。雖然風吹不着雨淋不着,但太陽的暴曬和夜晚的低溫,對於駕駛員來說也是個不小的考驗。因此,空調就成爲駕駛室必不可少的裝備之一。

“正常情況我們是定期維護保證功能良好的,但是比如作業過程中空調取暖不給力的時候,需要及時停下來找維修人員來把它修好。同時我們也會有相應的輔助取暖設備可以使用。我自己就碰到過這種情況,但是因爲當時作業量比較緊,停下來的話影響比較大,我就沒有申請停下來去修修空調。”張彥輕描淡寫地說到。他沒提到的是早上工作結束的時候,自己的手腳早已凍得發麻。面對困難不退縮,對張彥來說,也是對身體和精神的一種歷練。

16年來,張彥共完成近100萬箱的起吊,將他裝卸的箱子拼起來,幾乎“修築”起了一座集裝箱長城。而他從業十幾年來從未發生過一起貨運質量事故,一直保持安全運行“優”的紀錄,他所追求的速度是“有質量的速度”。

張彥在駕駛室內

傳承,讓技能煥發生命力

張彥是一名“海港二代”,父親是一名港區老碼頭。從小的耳濡目染,讓張彥對碼頭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懷。

“那時候的港區環境應該說還是比較艱苦的,靠人力裝卸,直到80年代初期才逐漸實現機械化。到我上班的時候已經使用岸邊集裝箱起重機(橋吊)這種超大型設備了。”張彥還記得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接觸橋吊這個龐然大物,當時便被震撼到了。沒有機會操作設備,他就坐在師傅身邊認真熟記操作過程,邊看邊模仿,師傅休息時,張彥便觀摩請教其他優秀司機。下班回家,他就“覆盤”白天學習的內容,一邊回憶一邊認真推敲其中一些細節,實在想不通就記下來第二天繼續觀察,直到熟練掌握。

眉毛上的汗水,眉毛下的淚水,張彥選擇了前者。僅僅2個月,他便脫穎而出,成爲同期學徒中的佼佼者。

2012年,以張彥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了,張彥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責任,他帶領團隊定期學習理論知識,吸納各類新技術、新方法,對“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吊具箱存在外閉鎖問題”“故障報修系統”“雙吊具邊卸邊裝工藝”等衆多項目進行技術攻關。隨着集裝箱碼頭貨物通過效率需求的日益增長,他和他的團隊按照“智慧、綠色、科技、效益”的港口建設發展要求,一頭扎進“優化裝卸體系,提升作業能級”的項目研發中,從“輪胎吊混合動力改造”到“船舶岸基供電”,從橋吊“雙吊具邊卸邊裝工藝普及”到“‘5G+L4’智能重卡啓動商業化運營測試”,從碼頭生產系統升級到集團數據中心上線,一個個科技創新項目的成功落地讓港口的運營管理能力和綜合服務水平不斷躍上新臺階。

與此同時,“張彥勞模創新工作室”平均每年培養出高級技師、技師近20名,有效促進了港區一線高技能人才比例的提升。

“坐在近50米高的駕駛室內,從上往下看,集裝箱上的孔洞只有手錶錶盤大小。打個比方,作業過程就相當於面前有個啤酒瓶,我們要用繩子系一塊橡皮,然後把橡皮吊進面前的啤酒瓶裡……”

張彥告訴筆者,在教授徒弟的過程中,會要求他們選好自己的參照物,就像駕駛汽車一樣——每個人的參照物不同,再加上經驗的積累,纔會形成自己的作業方式和風格,提高工作效率。

“通過這幾年的不斷摸索和磨鍊,我和我的同事也總結了一些技能提升的經驗,這對於一線整體作業能力提升還是有幫助的。”在不斷的摸索、總結中,《張彥操作法》口袋書受到了大家的廣泛歡迎,“穩、準、活、細、慢、輕、快”的集裝箱橋吊操作法“七”要領成爲橋吊司機們提升工作效率的“心法”。

在徒弟的眼中,張彥是位不苟言笑的嚴師,不放過他們作業的每個細節,對於一些痼癖動作更是絕不姑息。

“師傅會對我們操作中的每個動作都有着很高要求。”

“這就是‘匠心’的表現吧。”

對於張彥的一絲不苟,徒弟們佩服得五體投地。2017年,在上海港舉辦的全國港口技能大賽中,張彥親手帶出的徒弟取得了橋吊項目第二名,同時團隊在輪胎吊項目中也取得不錯的成績。

張彥

匠心,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每天,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洋山深水港岸邊矗立着一排壓迫感十足的“鋼鐵俠”,彷彿伸出手臂,向停泊靠岸的大船發出盛情的邀約。吊臂騰挪搬移,一個個集裝箱被舉重若輕地轉運到指定位置。

每每看到這些,張彥心中都無限感慨。“隨着國家經濟的發展,整個國家各方面強大起來之後,我們第一生產業務量在不斷提升,而港口就是一個經濟的晴雨表。我在上海港工作這10多年,應該說是整個港口快速發展的10多年,我們的生產業務量不斷提升之後,從2010年開始到去年連續11年,全年的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

爲了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工作狀態,張彥壓縮業餘愛好的時間,只爲保證充足的精力;他堅持跑步、健身保持身材和活力,以應對高強度的連續作業。

“像我這種工作性質,久坐會讓腰部比較疲勞,日常我會通過自己感興趣的跑步、游泳、力量訓練等健身活動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保持一個比較好的工作狀態。”

在談到自己的業餘愛好時,張彥告訴筆者,業餘時間比較喜歡F1賽車,特別是賽車手邁克爾·舒馬赫,“我記得從20世紀90年代央視開始有轉播之後一直關注F1賽事,一直到他取得‘七冠王’的成績。那時候在他成功的過程當中,一些事蹟和報道,我都會去追看。他的那種全程全心投入,面對困難勇於挑戰的精神當時對我的觸動還是蠻大的。我們都是駕駛機械,都是需要對機械的原理構造,包括它的方方面面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後,才能把它開好……”張彥笑稱,連愛好似乎也離不開工作,而巧合的是兩人都曾七次刷新世界紀錄。

船舶在港的時間成本是以分鐘來計的,港口也是一年365天全天候作業。“我們現場都是翻班作業。正常情況下,兩臺設備配三個操作人員,每個人基本上保持8小時作業時間,遇到緊急任務時會更多。”遇到颱風等惡劣天氣襲擊時,張彥還要和同事們完成對上百臺大型機械和近400個空箱堆垛的綁紮,他們的工作服被汗水和雨水不斷地打溼,雙手由於固定大量的設備錨定、綁紮件而磨出了水泡,而當颱風警報解除後,他們又第一時間拆除所有的綁紮來確保作業現場生產任務第一時間恢復。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張彥和他的團隊嚴防國際船舶疫情輸入的同時,保證了港口生產始終有序推進。一項項傲人的成績也在他們手中不斷創造,工班作業量生產紀錄、晝夜集裝箱吞吐量紀錄屢創新高,最終集團集裝箱吞吐量逆勢衝上了4350萬箱,再創歷史新高,連續11年領跑全球。

洋山四期全自動化碼頭已經開港3年多了,是目前世界上單體規模比較大的,也是運作最成熟的一個全自動化無人碼頭。“這種信息科技的進步給我們工作帶來了環境變化。我現在是在駕駛室內,要俯身在46米高空操作。四期建成之後,他們的操作員是遠程通過6個監控屏幕操作,不需要人在現場了。他們可以像白領一樣,西裝革履地在遠程的操控室內就把工作完成了,有點像開飛機模擬器一樣。”張彥告訴筆者,“港口作業量的增長,信息化帶來的便捷,都體現在我們一線職工的雙手上,這是我們一項一項幹出來的……”

張彥正在檢查設備

十幾年來,在張彥和衆多港口建設者們的共同努力下,洋山深水港從一個寂寂無聞、燈火稀疏的小漁村,發展成了巨輪雲集、橋吊林立的集裝箱大港。張彥在金色的年華里,在平凡的崗位上,親歷了集團規模的不斷擴大、箱量的不斷增長、技術的不斷升級。坐在駕駛室,前面是浩瀚深邃的大海,腳下是繁忙的碼頭,手中握着的是中國新時代海港人建設國際一流強港和世界級港口集羣的夢想。

前路還長,有苦,有甜,未來可能是日復一日的單調,可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戰。對張彥來說,卻依舊面朝大海,大車以載。

“跟黨奮進、赤誠奉獻”系列報道

五四獎章 | 王勇:“每次駕機返回母艦,都讓我心跳加速”

五四獎章 | “苗苗”是怎樣煉成的?

五四獎章|劉智:夜幕到清晨,始終在路上

五四獎章 | 秦寧:行成於思

五四獎章|郭子涵:“小書記和老書記一個樣”

五四獎章 |蔣應成:“汽車醫生”的大國工匠夢

五四獎章|黃金:打造復興號的“中國心”

五四獎章|劉仙:聚千萬束光,終能成就星河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劉博文

責編: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