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關鍵商業思維 超微、聯電拚「比較優勢」
聯電雖難與臺積電爭半導體霸主地位,但靠「比較優勢」的思維,反而成功翻身。(攝影者.駱裕隆)
美超微敢走跟廣達、英業達等大廠不一樣的路,這背後的關鍵商業思維,就是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的定義是:你做某件事的成本比別人低,或換個說法:你花比別人更少的成本,就做到同一件事。所謂成本,指的是機會成本,也就是放棄其他機會的最高收入。
它與絕對優勢不同,絕對優勢強調你做的事比別人贏多少,但只能看到你「取得」的成績,卻沒呈現你「捨棄」了什麼。
所以,任何成功企業要重視的,從來不是絕對優勢,而是比較優勢。目的不是做什麼事要贏所有人,而應該先思考,同樣做一件事,成本是否比對方低。
不強求事事都贏對手
美超微、聯電怎翻身?先想能放棄什麼
美超微捨棄的是,它不跟廣達、英業達等廠,廝殺大客戶的生意,而是撿少量多樣的客戶。當年這些小客戶,大廠看不上眼,也不願意放棄大訂單,改花資源去照顧他們。
也就是說,大廠做這些小客戶的生意,就要放棄大客戶的訂單,成本太高了。可是,美超微卻看見自己不同於大廠的優勢:它做這些小客戶的成本相對較低,積沙成塔,結果,造就今日的地位。
比較優勢是比較出來的。舉例來說,假設你懂經濟學,又是超級名模,你去做超級名模的收入,遠高於教經濟學,且你的授課收入,也遠比所有經濟學老師都好,但你不該又當老師、又當名模,因爲同樣時間你去教經濟學,就要放棄當名模的收入,你教經濟學的成本,實在太高了。
如果你放棄當老師,專心投入時間當名模,你的總收入會比你老師、名模都做更高;同樣的,其他樣樣不如你的經濟學老師,如果專心授課,他的總收入也會比腳踏兩條船——當老師又當模特兒更高,這就是所謂的「專業化」。
比較優勢的道理,讓第二名都能找到機會翻身,案例還有聯電。
三十年前,聯電處處與臺積電競爭晶圓代工龍頭地位,臺積電砸錢做最新制程,聯電也曾急起直追。但事實證明,兩者差距越來越大,臺積電去年營收超過新臺幣兩兆元,聯電只有約其十分之一。
終於,將近三十年後,聯電開始換腦袋,在二○一七年宣佈,將放棄先進製程研發,改爲專攻成熟製程。
聯電知道,他們不論先進或成熟製程,都不是臺積電的對手,但臺積電在先進製程已取得極大優勢,若投入資源在成熟製程市場,就要放棄先進製程收入,這對臺積電是不值得的。這就是聯電的機會。
因爲懂得捨棄,聯電在宣佈放棄先進製程後,從二○一七年到二三年,稅後淨利成長逾五倍,股價也從十五元谷底徘徊,至今超過五十元。
不只是企業經營策略,在職場、在人生,都可以用比較優勢幫你做決定。
A咖到B咖、國家到個人都得懂
跑業務或當主管?先算哪個成本更低
例如,通常能力強的業務會苦惱,當長官要升自己當小主管,該不該答應?如果答應,就需要帶人、寫主管報告,必定壓縮跑業務的時間;若不答應,會不會就失去升職加薪的機會,對職涯發展不利?
不論貿然答應或拒絕,都不是明智之舉,應該最先評估的,就是自己的比較優勢。你可以衡量:當主管花心力帶人、寫報告,就要放棄這段時間跑業務的收入,也就是當主管的成本。
接下來還可以進一步思考:自己與其他人相比,當管理職的成本是否較低?也許通盤想過後,你會發現,其他人當管理職放棄的收入,也就是成本,比你更少;換句話說,你做業務的成本比別人低。
因此,你該專心做好業務工作,因爲最適合你的工作,就是你「成本比別人低」的工作。
縱使你管理、業務樣樣都比別人強,也不該什麼都要做。就如臺積電與聯電的案例,就算臺積電先進、成熟製程都比聯電厲害,但若他們花資源發展成熟製程,這同一資源就不能用來發展先進製程,也要放棄先進製程收入,反而是不利的。
所以,你應該仔細比較「主管」和「業務」這兩件事,你做哪一件事的成本是比較少的?然後專心做這一件事,纔是你的最適選擇。
懂得運用比較優勢,不論你職場或人生站在哪個位置,你都不會茫然:你是A咖,不要貪心,把資源投注在成本最低的事;如果你是B咖,也不要擔心,「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定也有舞臺能讓你亮眼起來。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19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