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闖:甘做航母的“第五道阻攔索”

原標題:

張闖:甘做航母的“第五道阻攔索”

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通訊員 簡鴻澈

夏夜,遼寧艦破浪前行。不遠的海面上,一架搜救直升機正隱藏在海天的黑幕中。“來了!”直升機後艙,海軍航空兵某部搜救員張闖的視線透過窗戶緊盯着艦尾方向。伴隨着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一架艦載戰鬥機噴吐烈焰劃過黑夜,尾鉤精準地勾住阻攔索,在甲板上劃出一道絢麗的火花。

着艦成功!來不及慶祝,張闖又把目光轉移到下一架準備着艦的戰機上……

航母甲板上共有四道阻攔索。戰機着艦時,尾鉤會勾住其中一根,使戰機迅速減速,確保安全着艦。張闖和戰友們被譽爲航母的“第五道阻攔索”,是確保飛行員生命安全的最後一道保險,作爲搜救員,他們總是第一個從航母甲板起飛、最後一個着艦。

實現航空搜救從“會”到“精”

隨着最後一架戰鷹安全着艦,張闖和他的戰友們順利完成了這次飛行訓練。這意味着,近幾個月來他們研究的多套高強度、快節奏的搜救方案得到有效檢驗。

作爲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張闖和他的戰友們對搜救道路的探索從未停歇,對搜救能力建設的探索也永無止境。那年,該部剛剛組建,新單位、新機型、新戰位,一切都是未知數。在沒有搜救骨幹的情況下,張闖主動挑大樑、擔重任。

該部幹部李鑫介紹,在外行看來,海上空中搜救無非是乘坐直升機,吊着繩子把人撈起來,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過程繁瑣、技術含量頗高的工作。搜救直升機配備了許多先進搜索設備,是技術密集型裝備。一名合格的搜救員,不僅要掌握救生技能,還要具備操作搜索設備的技能。

搜救過程中,位於直升機後艙的搜救員乘組通過判斷被救人員攜帶的救生電臺信號,並結合風向、洋流等相關數據,找到被救人員大致位置。隨後,搜救員乘組要一邊觀察海面,精確定位目標位置,一邊指揮駕駛員接近目標、配合搜救,並放下搜救員出艙營救。

那些日子,張闖邊學習、邊請教,邊研究、邊實踐,吃在訓練場,住在機棚邊,發現問題就在現場研究解決,針對理論盲區和技術弱項,就加班加點鑽研。

“海上搜救不僅是簡單的救撈作業,還是延續遇險人員生命力的完整體系。”張闖說。在張闖的建議和參與下,該部一方面派出人員到地方救援隊和駐地軍醫院進行系統培訓;一方面邀請軍醫院醫療器械專家來隊,根據任務艙環境改進醫療設備配置,確保遇險人員能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救治,部隊伴航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最終,張闖和他的團隊突破了多種救護方法,研發可以入水展開的浮力擔架等裝備,實現了航空搜救從“會”到“精”的轉變。

“海上搜救是和死神較勁”

張闖一直保留着兩張照片,一張是執行夜間搜救歸來時的照片,一張是第一次執行冰海救援時的照片。這兩張照片記錄了張闖軍旅生涯的高光時刻,也見證了這支團隊的快速發展。

那年,爲保障艦載戰鬥機夜間着艦訓練,搜救機組必須攻克夜間搜救難題,張闖作爲主力成員參與了任務。夜間海上搜救是世界難題,難度之大、風險之高堪比艦載機夜間着艦。

夜間的海面,沒有任何光源,也沒有參照物,飛行員極易出現錯覺,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甚至出現險情。“海上搜救是和死神較勁,大家都是憑着勇氣去拼,揹負着使命去拼。”張闖說。

在張闖的帶領下,機組就飛行操控、技術配合、設備使用等多項搜救技術進行改進,驗證固化了不同條件下夜間海上搜救訓練方法流程,初步探索出了艦載直升機夜間海上搜救訓練方法。

“執行搜救任務是我們的使命,全地形、全時段能夠隨時出動是我們應該做好的準備。”張闖說。

冰海救援是團隊亟須攻克的下一個關口。爲儘快找到冬季海上救援特點,摸清楚落水者在落水後不同時間段的生命體態特徵,張闖主動請纓,冒着生命危險跳入結冰的大海。

從躍入冰海到被“救上”飛機,張闖在冰海里身體幾近失溫。但被“救上”之後,他立即配合航醫把下水後各個階段的心理、身體狀態記錄下來,爲團隊提供了寶貴的冰海救援經驗,向成功實施冰海救援邁出關鍵一步。

隨着搜救經驗越來越豐富,張闖也越來越期待新裝備的加入。張闖說:“新質裝備在空中搜救方面有着天然優勢,它們觀測視野好、搜索區域大,可以更好地克服當前直升機搜救時裝備受限的問題。未來,官兵應該更好地和裝備結合,探索新質裝備在搜救中的應用,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