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俘墓碑現蹤北市 不具文資價值

民衆在臺北市信義區福德街發現疑似有二戰期間外國人戰俘墓碑,經文資價值審議,結果不指定古蹟並不登錄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臺北市文化局提供/張立勳臺北傳真)

有民衆在北市信義區福德街發現疑似二戰期間外國人戰俘墓碑,北市文資會16日審查,委員認爲戰俘墓皆已遷葬,只有其中1個墓碑可清楚看到紀錄,最後不指定古蹟並不登錄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建議另提古物列冊。文史工作者蕭文傑痛批,判定不具文資價值,古物委員怎麼審得下去,市府未針對戰俘編號做調查、評估即做出決定,實在有夠草率。

北市工務局在福德街137巷8弄至89巷興建道路,準備對邊坡墳墓遷葬,民衆發現有二戰末期的外國人戰俘墓碑,墓碑一度不翼而飛,所幸後來有尋回,由北市文化局函請工務局依《文資法》提報文資會評估文資價值。

文資審查小組4月到場會勘,認爲該地區外國戰俘墓皆已遷葬,只有其中1個墓碑可清楚看到紀錄,不符合於文化資產中古蹟、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保存方式,建議另提古物審議。

文化局表示,古物審議須由所有權人、使用人或管理人提報,將向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說明,並討論指定後續由協會保管並申請古物審議。

昨文資會審議結果不指定古蹟,並不登錄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記發言的民衆認爲,戰俘墓碑是臺灣少數可以連結到二戰歷史及涉外人士相關史料的見證,即使沒有文資價值也應該保留下來,盼能夠在原址展示。

蕭文傑指出,墓碑是水泥制,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佈投降前,只有木製墓碑,幾乎都爛掉了,沒有保存下來,古墓價值在屬於庶民集體記憶,當時臺灣庶民角色非常尷尬,一方面要躲日軍攻擊,一方面臺灣有人在戰俘營替日本人工作,文資價值若僅以官方角度去看,沒有納入庶民精神,就看不到文化資產價值。

他還舉蔣渭水墓園爲例,經遷葬的墓園仍登錄歷史建築,文資委員以遷葬爲由就否決戰俘墓碑重要性,相當荒謬,並質疑市府未對墓碑上戰俘編號1759做調查、評估,實在太過草率,若墓碑不具文資價值,古物委員怎麼審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