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勢半年的烏軍大反攻就此偃旗息鼓?不急,真正的大戰還在後面
對於任何一種博弈來說,進攻與防守都是兩種不同的能力,它們代表着人性中兩種截然相反的傾向。
長於攻擊的人往往不擅防禦,因爲常言說得好,“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他們用自己的優勢掩蓋了弱點。如果用足球來類比,“五星巴西”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們連後衛都是攻擊手,很少有球隊能逼迫巴西採取守勢,一旦形勢真的如此,或者是久攻不下折了銳氣,那他們往往也就離輸球不遠了。
■“五星巴西”的攻勢足球曾經稱霸世界足壇多年,完美演繹“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反之亦然。善於防守的人總是習慣於瞻前顧後,顯得過於謹慎,對他們來說,只要行動必然會露出破綻,那就違背了他們的天性,因此哪怕早已優勢在握也不會貿然出擊。儘管不容易被對手擊破,卻也常常錯過良機。還用足球作比,藍衣軍團意大利的鏈式防禦冠絕足壇,誇張到在2006年世界盃奪冠時,居然讓自己的後衛卡納瓦羅當選了“世界足球先生”,這可是自設立這項榮譽以來絕無僅有的事情。
■與巴西風格迥異的意大利在2006年第四次贏得世界盃桂冠,圖中捧杯的隊長後衛卡納瓦羅也當選了該年度的“世界足球先生”。
兩種風格都能登頂,如同五捧金盃的巴西和四度稱王的意大利,但“攻守平衡”經常是個陷阱,也許只有國足才能達到此種境界。相比較而言,進攻的難度顯然要更高一些,因此喜愛巴西隊的人也總是會更多一點。
這種比較放在軍事上也是成立的,目前已經通過一年多的艱苦防禦證明了自己的烏軍,正在面臨着另一端的嚴峻考驗。
戰場也是秀場
德國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傳世名著《戰爭論》中指出,“戰爭不僅是一個政治行爲,而且是一個真正的、政治的工具,是政治交往的一個延續,是以其他手段進行的政治交往。”
■被後人奉爲“西方兵聖”的德國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簡而言之,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場也必然是一個秀場。
在評述烏軍的反攻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2022年秋季烏軍的作戰。當時雖然俄軍先後丟掉了哈爾科夫周圍地區和赫爾鬆州第聶伯河右岸地區,但必須承認,烏軍在此前的反攻中並沒有表現出強大的攻堅能力,也沒有能夠消滅俄軍大量有生力量或裝備,駐守赫爾鬆的至少兩萬餘名俄軍,在需要組織前敵渡河撤離的困難局面下,依然基本上做到了全身而退。
這一切都說明,至少在當時還不宜高估烏軍的進攻能力。在半年多時間後,雖然烏軍得到了一批來自西方的坦克和步兵戰車等現役地面主戰裝備,不少部隊也接受了北約的軍事訓練,實施進攻作戰的硬件和軟件必然較2022年反攻時有所加強,但相應的俄軍也抓緊時間完成了防線的構建和防禦作戰的準備。
■俄軍已經沿着與烏克蘭整個接觸線構築起漫長的多層防線。
從原則上來說,進攻方應該在兵力和火力上都超出防守方,才能抵消防守方所擁有的地利優勢,勝出得越多,攻勢作戰就越有把握。但是,現在烏軍手中不過幾十輛西方現役主戰坦克,不到200輛重型履帶式步兵戰車和部分輕型輪式戰車,僅憑它們還不足以改變俄烏兩軍的戰場實力對比。
更重要的是,烏軍依然沒有足夠的炮兵支援火力,火炮的數量不夠,炮彈的供應也很成問題。這倒不是說西方不願意提供,畢竟這些東西也不貴,而是他們自身很早就不再追求所謂的“大炮兵主義”了,取而代之的是把重點放在空中力量的建設上。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在爲期100小時的地面戰鬥裡,各型火炮、火箭炮總共消耗彈藥不過57000餘發,包括炮彈、火箭彈和ATACMS戰術導彈等,還不如俄軍在烏克蘭戰場高峰期裡一天之內打的炮彈多。
■這種萬炮齊發的陣勢已經不再是西方軍事力量所注重的火力打擊方式。
另外,請不要忘記烏軍也沒有空中優勢,所能得到的空地火力支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兵力方面沒有比較準確的數字,但估計雙方目前仍然大致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誰也沒有佔據明顯的上風。
所以當前階段西方對烏軍援的現狀是,西方空中力量雖然很好很強大,也有餘力,援助計劃涉及面廣,內容繁雜,就算已經爲F-16開了綠燈,卻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而且,空中力量可不像“標槍”導彈那麼簡單,拿來就用,要想真正在戰場上發揮威力,不經過相當時間紮紮實實的建設是很難的。
別的不說,光是敵我識別的事兒就夠烏軍頭疼一陣子,連美軍很難避免誤擊事件的發生,烏軍總不能讓F-16飛過來淨炸自己人吧。要想在急切之間恢復火炮,特別是炮彈的生產線,調整供應鏈,提升產能,對於在這一門“自廢武功”已久的西方國家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樣需要一定的時間重整軍工體系。
■別看炮彈這東西並不貴,但提升產能也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做到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要向對面掘壕據守的俄軍發起進攻,其難度可想而知。何況經過一年多不斷地遭受打擊,俄軍早已沒了當初那種驕狂輕敵的氣焰,而是開始老老實實地認真組織防禦,這就更加增添了進攻方的困難。既然如此,爲何筆者依然在5月10日的文章《烏軍反攻山雨欲來,俄軍忙於掘壕據守,“紹伊古防線”有多堅固?》中斷言烏軍的反攻“一定會到來”呢?
因爲形勢比人強。
一方面,烏軍總是要過這個坎的。須知,一支只會防守的軍隊不可能贏得戰爭,要想收復全部國土,就必須讓自己逐漸具備能夠摧枯拉朽的強大攻擊力。這種力量,無法僅靠訓練獲得,只有通過實戰去不斷地挑戰強大的對手,用生命和鮮血作爲代價才能鍛造出來。
■一支能打硬仗的軍隊是靠生命和鮮血的代價鍛造出來的。
另一方面,烏克蘭現在不僅是作戰,而是幾乎全國的運轉都要依靠外援才能維持,那麼戰場上的決定就必須考慮這個因素。西方的軍援需要在戰場上看到效果,烏克蘭人也必須通過不停地消耗俄羅斯來獲取援助,並把它作爲日後加入歐盟和北約的投名狀。要知道,這畢竟是烏克蘭人自己的戰爭,要是鐵了心想掙脫俄國的勢力範圍,不去做別人的什麼“緩衝區”,躺贏是沒有的,躺平就更加不可能了。
用你的盾擋你的矛
要說軍事爲政治服務,戰場淪爲秀場這件事,咱們並不陌生。1937年8月13日爆發的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此役校長在很清楚自己實力弱於對手的情況下,依然不惜調集大軍與日軍鏖戰於黃浦江畔,其主要意圖之一就是希望利用上海作爲遠東最大國際口岸的地位和各國租界林立的形勢,向西方列強展現抵抗意志,促使外國介入調停或大規模吸引外援。凱申公當年曾明言:“國軍如能在上海多保衛一二個月,將可引起國際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應不惜犧牲,盡力固守上海。”
■淞滬會戰期間中國軍隊構築的環形防禦工事。
如此一來,戰場指揮就勢必從軍事考量更多轉向政治需要,在極其不利的形勢下仍然將全國最精銳的部隊持續投入戰場與日軍硬拼,其結果是期待的國際干涉並未到來,己方主力損失殆盡,其後再無力量保衛南京,迅速陷入倭寇之手,釀成30萬同胞罹難的人間慘劇。當時蔣氏亦曾反覆思量:“我今集中兵力在上海決戰乎?抑縱深配備以爲長期抵抗乎?”
當然,本文的主題並非探討淞滬會戰的得失成敗,而是藉此說明軍事與政治之間的複雜關聯,在很多時候戰場上的決策都不是單純從軍事方面加以考慮。
■淞滬會戰期間,上海愛國人士慰問國軍士兵,中央軍的精銳德械師在淞滬會戰中幾乎全打光了。
回到俄烏戰場,已經佈下深溝高壘的俄軍希望烏軍怎麼進攻?自然是想讓他們如凱申公一樣和自己來個硬碰硬,把那些經過北約整訓、裝備西方先進裝甲武器的部隊都消耗在自己最堅固的防線前面——你有成千上千的“標槍”,難道我的“短號”會少嗎?這樣不僅有效利用防線之利,大大削弱了烏軍的力量,更能引發西方對於繼續援助的各種疑慮。
烏軍在反攻的起始階段就遭遇重大損失,非常典型地體現出這一點。
2023年6月9日,網上流傳出一些照片和視頻,顯示在扎波羅熱州馬拉托克馬奇卡以南執行突破任務的烏軍第47旅,在一次戰鬥中就損失了超過10輛重裝備,其中包括1輛西方援助的豹2A6主戰坦克和至少8輛M2A2“佈雷德利”步兵戰車。
■烏軍在這次戰鬥中遺留的部分戰損車輛,這幅照片在網絡上廣爲流傳。
這正是俄軍希望烏軍所採取的打法。
通過對圖片和視頻的判讀和分析,我們也能大致瞭解一些烏軍最精銳部隊在進攻時所表現出來的侷限性,並希望這不是代表性的。
首先,可以看出烏軍選擇在6月8日凌晨4時左右發動攻勢,很明顯是打算髮揮西方裝甲武器上配備的先進夜視觀瞄設備的優勢。同時,他們派出了由排雷車、坦克和步兵戰車組成的綜合編隊進行突破。
■烏軍發佈的戰鬥視頻顯示當時的時間是2023年6月8日凌晨4時30分左右。
然而,在進攻之前,烏軍所進行的偵察和炮火準備明顯不足,缺乏對於進攻通道一側樹線的火力壓制,雷區通道的清理也不徹底,導致一個排的坦克、步戰車和排雷車被地雷以及在樹線中埋伏的俄軍使用反坦克武器癱瘓。
此後,烏軍指揮官又派出4輛“佈雷德利”步戰車,企圖營救陷入困境的先頭部隊,它們毫不意外地也變成了俄軍的盤中餐。
■在俄軍發佈的無人機航拍視頻中可以看到多輛被擊中無法動彈的西方援烏坦克和裝甲車輛。
通過這個戰例,我們確實能夠看到西方坦克和步戰車在防護性方面做得不錯,儘可能保證了車毀人不亡。
但是,烏軍在使用西方重裝備進行的攻勢作戰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也是事實——未經充分周密的準備就去貿然衝擊敵人的堅固防線,可稱得上“莽撞“;此後在沒有有效壓制俄軍火力的情況下繼續投入兵力救援,白白送菜,簡直是“愚蠢”。這樣把寶貴的援助裝備輕易消耗在戰場上,可謂正中俄軍下懷。
雖然經過北約調教訓練,也裝備了北約重武器,但烏軍畢竟還不是一支北約標準的軍隊,組織這樣的地面重型裝甲集羣的攻擊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新的課題。此前,俄軍面對他們的防禦吃了大虧,現在卻輪到他們自己要來破解這個難題了。而且,與真正的北約軍隊相比,烏軍的裝備體系裡還存在着不少很嚴重的漏洞,可以被俄軍加以利用。
在反攻初始階段,除了上述戰例之外,烏軍還損失了不少豹2坦克和“佈雷德利”步戰車,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被俄軍卡-52“短吻鱷”武裝直升機所擊毀的,這充分暴露出烏軍缺乏伴隨式近程野戰防空系統的缺陷。
■烏軍戰前裝備的蘇系2K22“通古斯卡”伴隨式近程野戰防空系統,仗打到現在這些系統已經基本上都消耗殆盡,而且得不到後續補充。
這個問題在防禦時還不明顯,因爲可以由大量單兵防空導彈來彌補,但在進攻端情況就不同了,此時攜帶單兵防空導彈的步兵都坐在步戰車裡,近程對空防禦能力近乎消失了。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似乎已經銷聲匿跡的卡-52又開始活躍起來,給烏軍的反攻帶來非常嚴重的威脅。
卡-52攜帶的主要反坦克武器是最大射程6千米左右的9M120-1 Ataka-1和最大射程近10千米的9A4172K Vikhr-1反坦克導彈,更先進的LMUR反坦克導彈的射程超過14千米,但尚未在烏克蘭戰場上出現過。
■俄軍卡-52“短吻鱷”武裝直升機在烏軍反攻的初始階段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這些武器使卡-52可以在單兵防空導彈的射程之外,以及在夜間單兵防空導彈難以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從樹梢高度對移動裝甲目標發動攻擊,這是俄軍固定翼戰鬥機都難以匹敵的能力。
毫無疑問,如果沒有可靠的近程野戰防空系統相隨,烏軍的進攻裝甲矛頭將很難逃脫卡-52的殺戮。
■以上四張圖片爲烏軍在反攻的初始階段損失的另外一些裝甲車輛,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被俄軍的卡-52武裝直升機所擊毀的。
面對這樣的窘境,烏軍被迫將一些中遠程防空系統更多地移動到靠近前線的地方,以彌補近程野戰防空系統的缺失。但是,中遠程防空系統的機動性不足,雷達一旦開機工作,俄軍可以使用作戰半徑達到40千米的“柳葉刀”巡飛彈來追蹤和破壞這些系統。
據一些俄羅斯軍事博主透露,俄軍還使用狙擊手來襲擊烏軍防空系統操作人員,然後利用全地形車在迫擊炮的火力掩護下快速撤離。
■據說是俄軍使用“柳葉刀”巡飛彈攻擊烏軍移到靠近前線的德國IRIS-T地面防空導彈系統的視頻截圖。
令烏軍更加頭疼的是,伴隨式近程野戰防空系統恰好是西方武器系統的一處短板,迄今爲止對烏克蘭的大部分防空援助都集中在中遠程系統上。這是因爲西方軍隊主要由空軍來保證地面部隊上空的安全,對近程野戰防空系統的需求較少,而強有力的空中掩護卻是現在的烏軍所不具備的。
目前,西方提供的伴隨式近程野戰防空系統主要有英國的“風暴”、美國的“復仇者”、法國的“響尾蛇”和德國的“獵豹”這四種,前三者的數量都不多,“獵豹”倒是給了34輛,但它是高射炮,拿來打“飛天小摩托”這種無人機還行,對付遠程發射導彈的卡-52力有未逮。
而且,這些力量還被俄軍對烏克蘭各大城市的頻繁空襲所牽制和分散,無法全力爲烏軍反攻提供支援。
■美軍AN/TWQ-1“復仇者”伴隨式近程野戰防空系統,可以看作是一輛“毒刺”防空車。提供了烏克蘭一批,但數量並不算多。
不過,俄軍的卡-52也是一種消耗品,它裝備的兩種反坦克導彈都採用激光駕束制導,不具備“發射後不管”的能力,如果從8千米以外發射9A4172K反坦克導彈進行攻擊,卡-52必須在大約25秒時間裡保持相對靜止,才能引導導彈命中目標,這段時間就是它最爲脆弱的時候。
自從烏軍在6月初發動反攻以來,據統計已經擊落了至少5架卡-52。俄軍戰前共有約120架左右的卡-52,在烏軍發動反攻之前有據可查的損失就有36架,再加上新擊落的5架,估計實際損失的數量可能已經超過總數的一半。如果新生產的數量趕不上損失量,可用的卡-52就只能越打越少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如我們所能觀察到的,烏軍很快就調整了自己的反攻模式。
實踐再一次證明,每支軍隊都有自己的特點,生搬硬套北約戰法可能並不適合烏軍,指望他們現在就能披堅執銳,一舉穿透俄軍防線可能也不那麼現實。但當烏軍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化整爲零、步步爲營模式時,儘管戰鬥可能沒有那麼激動人心,但效果卻是實打實的,而且重要裝備的戰損率也出現了明顯下降。
站在烏軍的角度,對自己最有利的反攻方式是什麼呢?答案可能還是那兩個字:“侵消”。
利用在戰線多處對俄軍造成的持續壓力調動俄軍,迫使其或者離開預設陣地,或者暴露出後方的關鍵樞紐位置,再通過手中的遠程精確武器進行打擊,不斷地侵蝕消耗俄軍的實力,直至某一時刻戰線再次出現崩塌。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沒錯,這還是去年的藥方。
2023年6月18日,位於靠近赫爾鬆州雷科夫的一處大型俄軍彈藥庫被摧毀,這裡靠近克里米亞半島,在梅利托波爾到克里米亞的鐵路沿線,是烏南俄軍的重要後勤補給基地,距離前線約有110千米,因此很可能是英國提供的“風暴陰影”巡航導彈的傑作。
■雷科夫的某個地點發生了劇烈的爆炸。
從衛星圖片來看,彈藥庫的爆炸非常驚人,據說持續了有6個小時之久,所在地點幾乎被夷爲平地,連建築物的地基都看不到了。這說明該彈藥庫的規模相當之大,也必然是在烏軍反攻的壓力下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從而遭到遠程突然性的打擊。
■爆炸地點的前後對比,可見這片區域幾乎被夷平了。
據報道,此前連接它的鐵路線上的兩座橋樑已經被破壞。這符合烏軍一直以來所習慣的戰法:在儘可能控制己方損失的同時使俄軍的損失最大化。
■雷科夫(紅框處)的具體位置。
經過“海馬斯”火箭炮的打擊,現在俄軍的後勤彈藥補給集散中心不得不後退到戰線後方90千米以外,但是現在烏軍手中有了射程超過250千米的“風暴陰影”巡航導彈,這將迫使俄軍繼續把重要的後勤補給中心向後遷移,從而使前線的供應情況惡化。
2023年6月22日,連接赫爾鬆州與克里米亞半島的喬哈爾公路橋再遭打擊,從事後的照片來看,這座橋很可能也無法再承載重型貨車通行了。
■喬哈爾公路橋被打擊之後的現場照片。
攻擊的情況與去年第聶伯河上連接赫爾鬆市的安東諾夫斯基大橋很相似,但這個地點距離前線最近的地方也超過了120千米,根據網上流傳的現場監控視頻來看,也像是遭遇了“風暴陰影”巡航導彈的打擊。
■這座公路橋處於赫爾鬆州和克里米亞半島之間的淺灘沼澤地帶,位置非常關鍵。
烏軍攻擊的兩處地點都處在烏南扎波羅熱州前線俄軍的重要後勤補給路線上,意圖非常明顯。如果喬哈爾橋最終無法使用,俄軍只能繞行經過赫爾鬆州第聶伯河左岸地區的路線,距離大大延長不說,這裡還更加靠近赫爾鬆州的前線地帶,風險也更高了。
■如果俄軍不能使用紅圈中遭到攻擊的喬哈爾橋,就只能沿着紅色路線繞行,可見路程比原來延長了兩倍還不止。
這樣看來,烏軍似乎正在把去年夏秋的戲碼拿出來重演一遍。俄軍的後勤補給中心被迫後撤,戰線也只能跟着後退,否則後勤供應不上也是面臨被消滅的命運。
但是戰線後退,烏軍的遠程打擊就跟着延伸,那麼後勤補給中心只能再往後撤。除非俄軍找出辦法來抵禦烏軍的遠程精確打擊手段,否則只能陷入到這種惡性循環之中。
結語
網上對於烏軍的讚譽以及俄軍此前表現之拉胯,讓不少人在高估烏軍的同時對俄軍產生了一種錯覺,似乎他們早已不堪一擊。然而,從歷史上看,無論是誰在跟俄軍作戰時都不會感到輕鬆。
2022年12月,烏克蘭武裝力量總司令瓦列裡·扎盧日內在接受英國《經濟學人》採訪時說,俄國人不是“白癡”,儘管在這場戰爭中出現了各種失誤,但他們已經很快展示出學習和適應的能力。
■屢次在俄媒上“被死亡”的烏克蘭武裝力量總司令瓦列裡·扎盧日內。
儘管如此,筆者仍然堅信固定不動的防線是不可能阻止烏軍前進腳步的。更不用說與二戰中德意日這些軸心國所構築的防線相比,俄軍的作品也根本算不上特別堅固那種。
■這是俄軍防線上設置的反坦克三角錐。
■這是意軍在二戰時期構築的“阿爾卑斯山牆”防線上的反坦克障礙物。
■丘吉爾正在檢視德軍防線上留下的反坦克設施,你覺得跟俄軍相比如何?
這些年我們看慣了美軍兵不血刃式的戰鬥,但不要忘記,現在世界上存在着兩種戰爭,一種是美軍的戰爭,另一種纔是真實世界裡常見的戰爭。
而且,就算是美軍,在實力接近的戰爭中也不可能避免人員和裝備出現重大損失。因此,不要以爲烏軍被擊毀了幾輛豹2、一些“佈雷德利”,他們的反攻就這樣了。
還有更多的“挑戰者2”、CV-90、“斯特賴克”等沒有出現在戰場上,後續M1A1“艾布拉姆斯”和F-16“戰隼”也將陸續到來,它們絕對不是來旅遊的。
既然軸心國那些更加堅固很多倍的防線都沒能擋住盟軍,當此消彼長,水到渠成的時刻到來,相信俄軍這膠合板式“紹伊古防線”終將難逃同樣的命運。
真正的大戰,還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