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哈密牧羊姑娘考上牛津大學博士

10月2日,在位於哈密市伊州區柳樹溝鄉柳樹溝村哈薩克族女孩古力加依娜的家,她被親戚朋友們團團圍住,原來古力加依娜被牛津大學錄取爲博士,大家歡天喜地趕來送祝福、沾喜氣,爲即將踏上新徵程的古力加依娜送行。

親戚朋友們來到古力加依娜家表示祝賀。

這一天對古力加依娜來說,是最幸福的高光時刻,19年的不懈努力,不僅有了回報,也距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近。古力加依娜說:“今年1月份我提交了申請,3月底收到了一份有條件的錄取通知書,要求在6月份之前上傳我的碩士畢業證和學位證,如果對方學校驗證通過就會寄來一份無條件的錄取通知書,前幾天我終於拿到了這個無條件錄取通知書,正式被錄取爲牛津大學國際發展專業的一名博士生。”談起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古力加依娜依然激動不已。

在等待網上通知書的這段日子,古力加依娜一邊預習功課,一邊幫父母幹農活。古力加依娜家共有4個女孩,全都讀了大學,母親是家庭主婦,沒有經濟收入來源,一家人依靠在學校當老師的父親的工資收入維持生活,這對於一個農村家庭,經濟壓力挺大的。

2000年國家出臺教育扶持政策,農牧民家庭子女可以報考就讀免費內高班、內初班。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古力加依娜和她的姐姐與衆多農牧民子女一道通過享受優惠政策,減輕了家庭經濟壓力,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古力加依娜幫父母餵羊。

是什麼原因,讓古力加依娜的父親烏蘇甫坎·阿斯坎拜義頂着巨大生活壓力也要供女兒們上學呢?古力加依娜的大姐庫瓦古力·玉蘇甫坎說:“我爸爸從小父母早逝,是他的哥哥把他養大的。他告訴我們他小時候沒有本子,就在木頭上面寫字,最終通過自己的勤奮學習考上了哈密師範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柳樹溝學校當老師,從一個牧民成爲一名人民教師,他就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受益者。”

烏蘇甫坎·阿斯坎拜義在2019年退休前是開發區三鄉小學的一名數學教師,教齡30餘年,退休後每月工資6000元,還有養老金保障,晚年生活幸福無憂。古力加依娜姐妹也正是從父親的人生經歷和教誨中理解了“知識改變命運 ”的深刻意義。

1999年柳樹溝鄉啓動扶貧開發搬遷工作,1歲多的古力加依娜跟隨父母從130公里外的山區牧業點搬遷到了柳樹溝鄉開發區生活,教育、醫療和住房條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烏蘇甫坎·阿斯坎拜義從教30多年,其中20多年都是在山上,搬到山下開發區後,他發現了教育的差距,看到這麼好的校園和教學環境,就教育孩子們要珍惜難得的機會。古力加依娜說:“我上一年級時因爲不太懂漢語,學習相對落後,但是父親一直鼓勵我,姐姐也在課後輔導我,後面慢慢就跟上了其他同學的節奏。”古力加依娜告訴記者,父親告訴她們,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遠,爲了讓她和三姐都能接受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父親還讓三姐推遲了一年才上學。

有了父親的鼓勵和家人的支持,古力加依娜在學習路上一路開掛,從內初班考到內高班,從內高班又考到中國人民大學讀本科,又保研復旦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直至今年她敲開牛津大學博士的大門。幸運如斯,古力加依娜取得的成績,不僅僅是個人努力的結果,更是黨的惠民政策最生動的體現。

古力加依娜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

時隔多年,古力加依娜的初中班主任、哈密市第四中學教師齊婷,依然忘不了她那雙求學若渴的眼睛。她說:“這個孩子在上初中的時候就非常勤奮、刻苦,尤其是上課時專注好學的眼神,讓老師們都非常動容。”

據齊婷介紹,哈密市第四中學從2004年開始起創辦了內初班,在國家扶持新疆教育的大環境下,黨的惠民政策爲像古力加依娜這樣的孩子提供了更好的學習平臺。

採訪中,柳樹溝村的鄉親們爲家門口有這麼優秀的孩子而感到驕傲。柳樹溝村村民亞合甫·庫拜斯說:“山裡頭條件比較差,我們搬遷過來以後學校、醫院都有,孩子們的學習條件也好了,古力加依娜考上了博士,我們很高興。”

村民精彩的文化生活。

據瞭解,爲了改善山區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1993年到2011年,柳樹溝鄉前後實施過4次扶貧搬遷。2023年全鄉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8萬元,古力加依娜家的生活和鄉親們一樣也變得越來越好。柳樹溝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木合亞提·熱馬紮說:“自搬遷政策實施以來,羣衆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教育、醫療服務水平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同時我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依託柳樹溝鄉資源優勢, 大力發展特色畜牧養殖和林果業 , 農牧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明顯增加 , 現在我們柳樹 溝 鄉面貌 變得更加美麗宜居 。 ”

即將攻讀博士的古力加依娜從自身的成長變化中受到啓發,學習公共管理專業的她,計劃將觀察到的國家和家鄉的發展變化形成一個發展學的研究課題,希望博士畢業後,用研究成果指引、啓發更多的鄉親實現共同富裕。古力加依娜說:“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能夠有機會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也感謝家人對我不遺餘力的支持,讓我有勇氣去不斷突破自我,我一定會好好珍惜這次求學機會,將來學成歸來,爲生我養我的家鄉貢獻力量。”

文|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汝時、朱意

關麗

編輯|張亞蘭

責編 | 趙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