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搞一次人口普查到底有多難?
近日,聯合國宣稱印度人口可能在剛剛過去的4月14日達到了14.25775850億人,如果這一數字屬實,則意味着印度人口正式超過中國,成爲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不難發現,該報道充滿了“可能”、“如果”等推測口吻。爲何聯合國的發言如此缺乏底氣呢?
因爲印度的具體人口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根據聯合國人口事務專員莎拉·赫託格的解釋,上述數字只是聯合國粗略的估計,不過考慮到印度人口快速的增長速度,以及中國不容樂觀的出生率,印度人口超越中國顯然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那麼,印度到底有多少人呢?
如果拿着這個問題去詢問印度相關官員,那麼他恐怕會表情爲難的顧左右而言他,畢竟距離印度上一次人口普查已經過了足足十二年之久了。毫不客氣的說,在印度搞一次人口普查,絕對是“難於上青天”。
(一)印度早期的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這東西起源於1790年,當時隨着世界資本主義的蓬勃興起,一些資本主義強國逐漸意識到了人口的重要性,於是先後進行了人口普查。我們對人口普查並不陌生,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經進行了七次人口普查,上一次是2020年,“大國點名,沒你不行”的口號現在應該還有很多人留有印象。
印度上一次進行人口普查是2011年,至今已有12年之久,由於手上只有這份“老古董”數據,所以印度政府很難說清本國的人口狀況。
印度人口普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5年,當時印度正處於英國殖民統治時期,英國官員認爲了解人口數據對於更好的統治印度是有益處的,於是對部分地區展開了人口普查。在1881年,英屬印度政府第一次開展了覆蓋整個印度的人口普查,此後每十年一次,延續至今。
1947年,印度推翻英國殖民統治走向獨立,於1948年頒佈《人口普查法》(CensusAct,1948)。1950年,印度結束過渡時期,成立共和國。共和國成立後,印度政府隨即開始着手獨立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
客觀的來講,印度早期的人口普查工作完成的很不錯,這和印度早期人口普查工作具備的有利條件有關。當時的印度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人口流動性小,基本只有一小部分貧農會四處打工,地方一線官員(尤其是稅收官員)對自己所管轄的區域非常熟悉。
另外,英屬印度政府此前已經開展過足足七十年之久的人口普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且運行良好的普查機制,這套機制被印度政府原原本本的繼承了下來,配合上對轄區非常熟悉的一線官員形成了1+1>2的效果。各級官員直接深入各家各戶登記造冊,從而保證了普查的準確性。
以1981年的人口普查爲例具體說明,在普查開始的前一年,也就是1980年,印度政府就會提前進行準備,根據各個邦的氣候和位置進行分批的戶口普查。
等到1981年2月,印度政府正式開始普查工作,這期間政府會僱傭一支總數達到125萬的統計大軍,根據前期準備好的資料進行挨家走訪。調查人員需要做的不只是覈實人數,還要詢問各種問題,最終形成一份詳細的報告。3月,統計工作結束,開始校對,在幾周內這份報告就會完成。
1981年的人口普查與以往不同,這次大規模的使用了電子計算機提高工作效率。當時印度政府遇到的一個困難是各類調查表格、卡片、日期表等相關材料的印刷,這些資料預估需要使用1000噸紙,印度政府不得不動用了九個國營工廠以及十幾個私人小工廠。
在政府層面,人口普查由家庭事務部負責,下設印度人口普查委員會,只有參與過人口普查並且有十八年以上任職經歷的官員纔有資格擔任委員會主任。在委員會之下,印度各邦會指定一名官員作爲邦人口普查委員會主任。在邦之下,各個村子和小鎮會被劃分成若干的統計區,每個統計區大概有600-700人,一個統計區需要指定一個統計員,這個統計員往往由當地的教師兼任。每五個統計員爲一組,每一組派遣一個監督員。
這就是印度早期人口普查進行的方式,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工作,但由於印度政府的重視,這個工作完成的相當不錯,得到了廣泛的讚譽。當然,對於現在的印度而言,人口普查工作越來越困難了。
(二)現在的人口普查
如今印度的普查方式並沒有顛覆性的變革,大致上還是原本的老樣子,但新時代的統計員面臨着比前輩們更加艱鉅的挑戰。
首先,調查員們遇到的問題是語言問題。印度由28個邦組成,各個邦之間往往使用不同的語言文字,全國大大小小足足有上千種語言,其中國家官方語言有22種。但即使是所謂的“國家官方語言”,也往往只能在一個邦或者幾個邦使用,其中印地語可以在北方等多個邦使用,只有英語可以全國通行,但掌握英語的往往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少數人。
所以,印度人口普查時需要準備的紙質材料必須使用十六種不同的語言印製,這也是爲什麼相關的紙質資料打印後會有1000噸之重。
其次是種姓制度,雖然種姓制度的影響在印度大城市已經有所淡化,但在很多農村地區,種姓制度還有相當的影響。種姓制度中最低等的達利特階層(賤民、不可接觸者)需要在村子之外單獨居住,就連水井都不能和村民同用一口。其他村民也不會接觸達利特人,因爲會被“污染”。人口普查員基本都是當地人,往往是基層公務員或當地教師,對於這些人來說,接觸達利特人成了不可避免的任務。
在農村地區,這些普查員需要克服的阻力是非常巨大的。譬如在得知他們接觸過達利特人後,其他村民往往會對他們產生芥蒂。
這是種姓制度在微觀層面上帶來的問題,在宏觀上種姓制度同樣爲印度普查工作帶來了嚴重的問題。人口普查並不是簡單的去統計人數,更要儘可能詳細的瞭解人口狀況,包括被統計者的職業、收入等等。 因此,在進行普查時,要不要查種姓就成了一個爭議問題。
印度法律已經明文廢除了種姓制度,但由於種姓制度的巨大影響力,印度政府還是對一些低種姓人(印度稱“表列種姓”)實行了一些優惠政策。 因此,如果不統計種姓人數,那就無法落實這些優惠政策。 而如果統計種姓,則會引起那些反對種姓制度的人的抗議。 最終,印度政府只能拿出一個折中之計來——只統計被調查人是否屬於“表列種姓”。
另外,和印度早期的情況不同,隨着經濟的發展,印度人口的流動性大大加強了,其中流動性最強的地區就是各個規模不一的貧民窟。這是普查人員需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貧民窟既不是有明確範圍的小區也不是村莊,它不斷變化,而且建築不一(窩棚、公寓、居民樓等等),每一天都有可能搭建起新的窩棚。普查員只能拿着最新的衛星地圖仔細研究,甚至需要動用實時衛星與無人機來協助工作,這才能避免出錯。
貧民窟的統計雖然困難,但畢竟沒有性命之虞,某些特殊地區的普查員就沒那麼幸運了,譬如印度中東部的恰蒂斯加爾邦、奧里薩邦等地的偏遠地帶的“紅色走廊”地區,這裡活躍着反政府的納薩爾武裝分子,當地政府公務員時常遭遇襲擊。在這裡工作的普查員可以算得上是命苦過黃連,他們不僅要在綿延的山脈中走訪部落,還要和反政府勢力“打游擊”,簡直是“刀頭舔血”。
另外一個問題是調研的多樣性,隨着印度普查工作的發展,需要普查員們的調查的內容越來越多,目前已經至少有足足29大類內容需要調查,其中甚至包括家中有無廁所(統計廁所運動的成果)等奇葩問題。
還有一些問題則是某次普查會具體需要面對的,譬如最近一次的的人口普查,也就是2010年進行的這次人口普查中最大的難點無疑是上千萬“流民”的統計工作。
什麼是“流民”呢?
由於印度至今沒有自己的公民身份證,因此國內居民可以隨意的遷徙。那要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印度公民呢?答案是政府註冊機構提供的原始資料或者選民證、駕駛證、銀行賬戶等資料。假定某人因某些原因丟失了以上所有資料,那麼他就無法被證明是一個印度公民了,也就是所謂的“流民”。
印度“流民”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原本在農村有自己土地的農民,後來失去土地進城務工,或許壓根沒有註冊過資料,或許丟掉了自己的資料無法補辦。另外一類是來自國外的移民,這些人與當地人生養的子女同樣沒有身份證明,這兩類人的總數已經達到了數千萬之多。
以上這些重重的困難從來沒有被真正的克服過,因此每次印度普查的結果都包含了很大的估算成分。
印度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號稱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普查”,250萬名普查員帶着足足60萬個村莊的衛星地圖奔赴全國的各個角落,這次人口普查的特殊之處在於——這次印度政府首次採集了國內每名居民的指紋和相片。
調查內容包括宗教、出生地、永久和臨時居住地、在某地居住時間長短、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父母親姓名、與家庭家長的關係、識字及受教育情況、住宅與相關設施、城市化、語言、遷徙、殘疾、是否擁有銀行賬戶和手機等等。 整個普查工作耗資近17億美元。
(三)關於2021年普查
印度政府原本應該在2021年組織一次人口普查,但至今這項計劃還在被推遲。印度政府給出的理由是——新冠疫情。顯然這個理由現在來看不太令人感到信服。
根據印度政府1990年頒佈的《人口普查條例》(CensusRules,1990)規定,各邦、地方政府必須向印度註冊總署提供邊界凍結後的人口詳細信息,但是行政邊界凍結日期距離最近一次人口普查不得超過1年。
2023年1月6日,印度註冊總署辦公室宣佈將各邦凍結地方行政邊界的日期從2022年12月31日延長至2023年6月30日。
那麼,根據《條例》,印度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最早只能在2023年7月後才能進行。但2023年印度將進行九邦選舉,2024年則要進行下一屆大選。
要知道,印度普查的主力並不是政府公務員,而是印度全國上下33萬公立學校的教師(因爲印度法律中規定教師需要在選舉和人口普查時給予協助)。這些教師不僅得參加九邦選舉和2024大選,還要在長達三五個月的時間裡長期奔波的進行人口普查,毫無疑問,如果印度政府真的要在2023下半年或2024上半年進行人口普查的話,如何處理教師系統的“怨氣”也會成爲一大難題。
作者:未定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 地史館 ]
地理歷史不分家
用地理解釋歷史,用歷史記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