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 瓊瑤

(圖/本報系資料照)

雖然瓊瑤說,不要爲她哭。我還是忍不住,哭了好幾次。

瓊瑤離世,是一個時代的遠去。瓊瑤,代表太多意義。有時代的、流行小說的、文學的、文化的意義。而她影響了幾個世代的人。

瓊瑤是許多人在文字上的啓蒙者。我自己小時候,開始讀的中文小說,就是瓊瑤、金庸跟《紅樓夢》。許多人對瓊瑤作品如癡如醉,也有人對瓊瑤小說嗤之以鼻。我沒有資格做文學評論。她的小說,也的確很淺白,容易閱讀。但是,作爲讀者、晚輩與粉絲,我只想對瓊瑤跟她的作品,說一聲謝謝。謝謝她的作品給與這個世界的美好。

雖未必贊成,但也尊重她,讓社會討論,什麼纔是「善終」,與有尊嚴的死亡。

瓊瑤當然是愛情霸主。愛情至上。幾十部小說裡,有各種不同樣態的女主角。但多半熱情、堅定、叛逆、絕不唯唯諾諾,努力發光發熱。有《一簾幽夢》考不上大學的紫菱;有《心有千千結》裡,父母雙亡,身爲護士撫養兩個弟弟讀書的江雨薇;或是《在水一方》裡,有音樂天賦的孤女杜小雙……

瓊瑤用小說,崇拜中國文學。她的小說使用許多古詩詞。古詩詞不是用來妝點她小說的美感而已,而是她真心摯愛。所以,在許多段落,藉各式人物,讚歎中文的美麗典雅。她絕對認定,中文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

以前,臺灣曾譏笑她的電影是三廳電影:餐廳、客廳、咖啡廳。但她的小說跟影視,其實也充滿了時代感跟真摯的情感。她在成都出生,1949年11歲跟父母來臺灣。所以她筆下充滿從大陸來臺的那一代人的氛圍,以及老臺北的況味。《在水一方》、《煙雨濛濛》跟《幾度夕陽紅》,有大時代的滄桑,有衝突與墮落的人物,更有溫厚善良的人情。

現在回頭看她的小說、電影與電視劇,更能感受那種時代感。

李敖曾說,臺灣只有兩個人靠筆桿賺到錢。因爲不滿作品被改編的成果,她乾脆自己來。

她大概是極少數,自己寫小說,又能夠親自參與,把自己的作品影視化。包括電影、電視劇、歌曲等。而且,有能力在早期,就從臺灣到大陸拍電視劇。還帶領許多人大火。這是因爲瓊瑤火眼金睛,眼光毒辣,又擅長結合不同領域的人的才華。

瓊瑤是立體的。她不是隻有一支筆。小說,加上主題曲、加上電影或電視劇。她有能力,建構一個世界。

小說《幾度夕陽紅》以傷痕累累的愛情,從抗戰時期一路寫到1962年的臺灣。波瀾壯闊。小時候讀《幾度夕陽紅》跟《未央歌》,算是稍微瞭解一點抗戰時期的學生。1986年,華視拍了秦漢劉雪華版的連續劇,配上主題曲。簡直絕了。現在再看這部劇,再聽主題曲。依然深深感動。又比如,《在水一方》這本小說,幾十年後重讀,依然清新婉約,被裡面的溫良人情觸動。

瓊瑤一生的作品,講的都是愛。她也以自己的一生,貫徹自己對愛與人生的信念。很多人都有權利,可以挑戰瓊瑤小說裡的各種價值觀,或是她小說的文學價值,與深度。但她的成就,太過龐大。不論影響力、社會意義、時代意義,或是文學價值,都穿透了幾代人。超過太多人。

瓊瑤翩然離去,留給這個世界,豐厚且溫潤的遺產。謝謝您留給這個世界的禮物。再見,瓊瑤!再見,瓊瑤阿姨!(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