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愛人》裡被全網盼離婚,但她真的不是罪魁禍首

最近我和身邊朋友同事都在追更《再見,愛人》這個綜藝節目,麥麥和李行亮這對半素人夫婦的話題度,竟然比星光熠熠的黃聖依和楊子更高。

爲啥呢?

看完後,我發現麥麥之所以被那麼多人關注,是因爲:

她在“完美婚姻”裡,活成了“絕望主婦”。

麥麥和李行亮相識時,倆人都是小透明。後來李行亮因爲在快男上唱歌走紅,麥麥一路相隨。他們的感情沒有因爲李行亮名氣增加而改變,反倒日益濃厚並走進了婚姻。

圖源《再見,愛人》

婚後兩個人一起努力,雖然一開始很簡單,但如今也在北京買了大房子有了安穩的經濟基礎,前一陣還換成了別墅,孩子也健康活潑。

麥麥大權在握,不管是公司還是家裡都是財政一把手。李行亮也沒有什麼越軌的想法,反倒一門心思要修復婚姻。

這種婚姻狀態,我們普通人看來,簡直不要太完美!

可麥麥的狀態,卻漸漸讓人喜歡不起來。

我在看這個這個綜藝節目時,一聽到麥麥說話就忍不住快進:

焦慮、急躁、不安、強硬……

哪怕在鏡頭外,我都能被麥麥傳達的負面情緒壓得喘不過氣來。

其實這對並不出名的夫妻之所以後來者居上,有了那麼大的話題討論度,在於比起大明星和初代網紅,他們更能代表現實中相當一部分夫妻的狀態。

兩個當初那麼相愛、有活力的人,卻逐漸在婚姻裡失色、黯淡、擰巴,其實是因爲:

人一旦將自身的價值實現綁定在他人身上,就很容易失衡。

在婚姻裡做親子,

有多甜蜜就有多痛苦

“親子式”婚姻,是我對麥麥和李行亮婚姻狀態的概括。麥麥是媽媽,而李行亮是孩子。

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源自一個細節。

他們來到蒙古包裡吃大餐,大家都吃得很滿意。幾個人就聊到昨天沒吃飽飯的問題。

麥麥轉頭對着李行亮說:“你一講我就焦慮。”

這段對話讓我有點奇怪。

兩個成年夫妻,老公沒吃飽,老婆爲啥會焦慮?

侯佩岑一句話點名要義:

她焦慮說,是不是我沒把你餵飽。

只有媽媽會因爲孩子沒吃飽焦慮吧?!

圖源 《再見,愛人 》

而李行亮的反應也很耐人尋味,他很平淡地說了一句“聽了很多年。”

沒有反駁,說“我一個大男人,餓一天也沒事”。也沒有安慰麥麥,說“你是不是也餓了一天,下次跟我說,我去找吃的”。

他接受了麥麥焦慮的狀態,也接受了被麥麥照顧的習慣。夫妻活成了母子。

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關係一定是不健康的。可我想說,他們曾經一定是非常享受這種“親子”式的婚姻關係的。

李行亮說,當年麥麥從深圳辭職陪自己要北京打拼。兩個人沒什麼錢,麥麥就去批發東西賣。大冬天,連一雙棉鞋都沒有。

自己演出時,麥麥全身心地照顧自己,衣食住行無一不用心,比自己的母親還要照顧得細緻。

圖源 《再見,愛人 》

他上大學時母親因病去世,幾年後父親也去世了。人生低谷期,他遇上了願意全心全意照顧自己的麥麥。

而從小不被偏愛、被父母打壓式教育的麥麥,遇上了真誠的李行亮,感受到被全然愛的滋味,也無比幸福。

她不離不棄地陪伴着他,在照顧他、託舉他的過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那時,麥麥一門心思就是想要李行亮站上更大的舞臺。而李行亮的目標,就是賺錢讓麥麥過上更好的生活。

彼此關心、彼此關愛、彼此看見。

圖源 《再見,愛人 》

在相戀、結婚初期,親子式的婚姻關係於他們而言並沒有太大的不適感,反而能激發親密感。

但當李行亮的名氣和賺錢能力不斷增加時,“親子式”的婚姻關係成了兩人婚姻成長的阻礙。

麥麥的習慣性照顧和控制,對李行亮而言成了精神牢獄。李行亮的沉默順受,對麥麥而言成了情緒黑洞。

過於依賴對方的情緒價值,

實際會綁架自己

最先覺察到危險的是麥麥。

因爲她發現,沒有自己的照顧,李行亮也可以找其他人解決日常問題。

可是,沒有李行亮,麥麥的人生就沒有了支點。

他們的關係,失衡了。

麥麥更驚恐地發現,她身上彷彿沒什麼亮點。在節目中,她有意或無意地強調過,自己長得不漂亮,自己跳舞不好,自己身材不好。

她最得意的就是“管家”能力,主動擔當第一期導遊。爲了凸顯自己精打細算的一面,她在自己當家時不停地嘮叨所有人要省錢、控制花銷,但在葛夕當家時卻奢侈地要求買咖啡、較貴的燻雞、奶皮子。被人質問時,她又慌不迭地甩鍋給葛夕,以證明自己有管家能力。

她到底在幹什麼?

她太想讓外界證明:我也很能幹,依舊配得上李行亮。

她太想向李行亮證明:我依舊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愛的。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未來系在另一個人身上時,感受必然如履薄冰。因爲任何一個成年人都很明白一個道理,人性是多變的。

失衡的麥麥想要重拾往日的光輝,但她的目光瞄準的不是自我內核,而是身邊人李行亮。

衣服,他買了,她不要。他不買,她不高興。

圖源 《再見,愛人 》

李行亮覺得這是“鬼打牆”,麥麥卻一直強調,“你不關心我”。

李行亮說麥麥有一次跟他抱怨,衣櫃裡都沒有她放衣服的地方。

李行亮就把自己的衣服扔了給麥麥騰出空間,但麥麥依舊不滿意。

圖源 《再見,愛人 》

麥麥說:“我希望你爲我多付出一點,多關心一下我……但你當時只是在扔衣服。”

李行亮get到的信息是,麥麥是在強調自己衣服少,就立馬開始強調,自己主動給麥麥買過衣服。

可麥麥又再次強調:“我希望你多關心我。”

圖源 《再見,愛人 》

然後她開始舉例子。

在她不高興的時候,她跟李行亮講一遍、兩遍,對方都沒有什麼反應,就開始不停地講,直到情緒崩潰。

“因爲你沒有給我回饋。”

圖源 《再見,愛人 》

看到麥麥說這句話,我瞬間就明白了,她想要的回饋是什麼。

我想起自己有次跟老公因爲誰陪孩子睡覺吵架。

我當時手頭忙着收衣服,他在看電視。我瞬間就火了,開始不停地強調,自己上班有多累,下班了還得看孩子。

他就沉默着……

我火更大了,那一分鐘內,連離婚協議書怎麼寫都想好了。

但下一分鐘,他走過來摸摸我的頭,抱着我說了一句:“辛苦了啊,老婆!我去陪孩子睡覺。”

就這麼一句話、一個動作,把我的怒火瞬間消解,連他要不要陪孩子睡覺這事兒都不重要了。

我想麥麥想要的“回饋”大概就是要伴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見並表達出,“你受委屈了”“你爲家裡做了很多”“辛苦了”類似的話。

她的情緒取決於對方的反應,她的自我價值取決於對方的評價。

但是我們觀衆忍不住想問,這一切對李行亮是否公平?!

成長型婚姻,

需要成年人的互助

談及這個問題,我不由得想起一年前跟老公的一次吵架。

他在我眼裡一直都是個“情緒穩定”的人。我發牢騷時,他就聽着。我跟他吵架時,他就一個勁兒地哄我。

也因爲另一半的“情緒價值”一直在線。久而久之,我就形成了一種慣性,遇到問題就往他身上推。

直到那次吵架,他崩了,問我一句:

“你覺得我就不會脆弱嗎?不會崩潰嗎?”

“一直都當你的情緒垃圾桶,可我也有受不了的一天啊!”

我突然意識到,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當自己企圖把揹負的沉重和困境轉移到別人身上時,既沒有解救自己反倒壓垮了隊友,兩敗俱傷。

麥麥一直強調,自己很委屈,自己不被關心。

李行亮在一次衝突中說:

“我爲什麼對她不能感到不滿意?我是有心理障礙嗎?我是不是不正常,我需要個心理醫生。”

在倆人的互動中,李行亮都是被動的、無奈的、無力的;麥麥,自己也依舊沒有活得想要的安全感,反倒更加患得患失,如臨深淵。

麥麥,身上難道沒有亮點嗎?

她行動力強,表達流暢。

她在蒙古包裡一時興起跳舞,非常可愛。

她對家庭負責,願意花時間陪伴和照顧家人……

我想,當初她能吸引到李行亮這樣的音樂才子,一定是身上有其他人沒有的光彩和活力。

可現在的麥麥眼裡滿滿都是自己的不足。

她最容易被激怒的一句話是:

“對家庭沒有貢獻。”

因此在節目裡,麥麥有意無意強調過很多次,自己曾經也是有工作的、能賺錢的。

圖源 《再見,愛人 》

她強調得越多,就越說明,她內心擔憂別人並不認可“全職媽媽”這份工作,覺得不會賺錢就是沒有價值的。

儘管家裡所有的錢都在她手裡,可她卻隱隱有一種“恥感”,不能心安理得地花這些錢。不管是過度節儉還是反覆強調自己持家有道,都是麥麥彰顯自己“經濟價值”的方式。

這讓麥麥陷入了一個非常矛盾和糾結的狀態:

一方面她把自己緊密地綁定在李行亮身上,經濟和精神上嚴重依賴對方;一方面她又無法認可這種依附的狀態,想盡辦法證明自己是獨立的、有能力的。

糾結帶來的是擰巴和內耗,讓麥麥無比敏感、脆弱又自卑。

這也在節目之外引發了很有趣的一個現象:

我身邊最討厭麥麥、最不能共情她的,反而是同樣在當全職媽媽的一些朋友。

她們覺得麥麥在綜藝中的表現在“抹黑”自己本就弱勢的身份,也普遍認爲,麥麥種種惹人吐槽的點,應該歸咎於她自身的能力不足,而不是因爲她是一個全職媽媽。

一個全職媽媽和我說,她覺得“全職媽媽”才更需要在家務勞作中找到自己的“第二個支點”。她還提到,“那些將自己牢牢綁定於伴侶和兒女身上的全職媽媽,都是註定要深受傷害。”

確實在節目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對比——另一對夫妻中的葛夕。

我在微博上關注過她多年,看着她的暱稱一路從“劉木生”到葛勺,到葛老師,再到葛夕。

她也不是傳統意義的白領,早年當過鋼琴老師,後來又斷續做寵物博主,開寵物用品店,不定期更新視頻。

再後來她開始玩摩托車、挑戰跳傘,再到挑戰翼裝飛行。

印象比較深的一條微博裡,有次跳傘,她突然失聯了,降落到了另外一個地點。葛夕就搭附近村民的拖拉機,雖然晚了但總算安全回到營地。

飛機機艙比較高,葛夕要爬上去才能往下跳。但由於她血小板有問題,蹭到的地方都是淤血,看着還挺嚇人。

可葛夕對這次的飛行經歷評價是:

“我這輩子活開心了。”

圖源微博截圖

有趣的是,她還有些頗“古典”的居家愛好,比如鉤針。

兩個月前,葛夕還跟大家推薦了鉤針這種冷門小項目,宅家解壓運動。

圖源微博截圖

她身處婚姻卻從不依賴婚姻。

她經常自己看書彈琴運動,照顧寵物和朋友聚會。

圖源 《再見,愛人 》

在節目之前,作爲讀者我們已經能感受到,當她覺得沒有得到“愛的反饋”,那就認真思考是否還要保留這段婚姻。

在一則視頻裡,葛夕收到了一個店的分紅,足足30萬。那天,她掏錢帶丈夫吃了一頓價值1300元的大餐。

她說:

“我想要的儀式感、被別人關心這種東西,從來都是我自己給我自己,都不是外人給我的。”

圖源 《再見,愛人 》

她不拒絕作爲妻子的角色,但也努力給自己的人生拓展更多可能性。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因爲葛夕沒孩子,而且她自己家有錢 。

可麥麥的經濟條件也並不真的窘迫。許多愛好和生活中的小確幸,需要不是金錢支持,而是自己是否有“追求”。

在節目中,葛夕一直是最能給麥麥“情緒價值”的一位。但很可惜的是,麥麥並沒有覺察並感恩這份善意,甚至還“背刺”葛夕。

當然,這畢竟是一檔旨在增加收視率和討論度的綜藝節目。

我們不知道這裡是不是有剪輯的導向。

麥麥也許內心深處也想活成葛夕的樣子,只是她還差一點覺醒,差一點自信。有足夠穩定內核的她,婚姻困不住,他人的評價也困不住。

編輯丨曲安

題圖丨《再見,愛人》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