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心聲 「花蓮大山大海 不只太魯閣」

練習曲書店創辦人胡文偉:陣痛期正是轉型契機,以豐厚文化底蘊轉譯和延伸,花蓮一定會愈來愈好。記者餘承翰/攝影

「震後人潮少八、九成,絕不誇張。」祖居地在太魯閣園區內大同大禮部落的太魯閣族人簡亞夫,幾年前在新城老街,以母親的名字開了「阿莎小米甜甜圈」。簡亞夫說,震後近三個月,遊客大減。長年推動地方創生的胡文偉也說,許多店家四月業績連原本一成都不到。

內政部國家公園管理署統計,十一年來每年平均逾四四○萬人次旅客造訪太魯閣,今年第一季遊客就達一○三點六萬人次,不僅比去年同期大增三成三,人次數量已是去年遊客總人次的三成,但這股觀光活水,卻在這場地震中瞬間乾涸。秀林鄉長王玫瑰憂心忡忡地說,非常擔心不少族人因封園而失業,例如在布洛灣臺地屹立廿年的山月村,一夕之間被強震擊倒,以太魯閣族人爲主的四十名員工遭資遣。

燕子口、砂卡礑等受災嚴重的景點,預計得等七年纔會開放,花蓮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東穎說,「太魯閣的傷和戀愛一樣,失戀時很痛苦,但給它兩、三年,就會好起來。」業者沒時間哭泣,得踏上觀光轉型自救之路。

胡文偉已串連新城、秀林商家組成商圈協會自救,更希望透過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旅遊導覽,把花蓮觀光做得更緻密紮實,「花蓮有海岸線、縱谷、賞鯨等不同風景,此時正得好好思考,如何規畫成與社區連結的深度小旅行」。

「沒了太魯閣後,我們還剩下什麼?」花蓮縣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琄菡自問之際強調,花蓮從大山到大海,只要短短十五至廿分鐘,觀光條件絕對傲視全世界,應從山到海規畫,再填充特色景點,才能強化對國內外旅客的吸引力。「花蓮絕對不只太魯閣。」觀光處長張志翔表示要趁太魯閣休養生息,讓亮點出現,如規畫縱谷線、海岸線、茶香原民風味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