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拉響"人口警報",二胎效果不佳三胎不敢生,奇葩專家建議頻出

我國的新生已經拉響了“警報”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出生人口只有902萬,死亡人口卻高達1110萬,人口自然增長率爲-1.48‰。

簡單來說,就是新生兒還沒有去世的人多。

從最早之前的控制人口增長的“計劃生育”,到現在鼓勵年輕人生二胎三胎,我國的新生已經拉響了“紅色警報”。

可是隨着二胎三胎政策的效果並不理想,就有些專家提出“奇葩”建議:希望國家鼓勵沒有結婚的就開始同居要孩子。

人口紅利:從香餑餑到燙手山芋

打開歷史的書頁,我們會發現,中國很久以前就開始重視人口問題了。

在封建社會,國家的實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的多少。

“人多力量大”,人口基數龐大,意味着勞動力充足,軍隊兵源充足,國家稅收也會水漲船高。

西漢時期,漢武帝爲了增強國力,就曾下令“重男輕女”,鼓勵生育。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更是將人口增長視爲自己“盛世”的重要標誌。

這種“人海戰術”在過去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爲後來的人口問題埋下了隱患。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着許多挑戰,當時的人口衆多,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爲了解決吃飯問題,國家鼓勵生育,短短几十年間,人口數量翻了一番。

1982年,中國的人口超過了10億,成爲世界上第一個達到這個數字的國家。

這時的中國,就像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人口紅利是推動它前進的動力。

便宜的勞動力和龐大的市場吸引了很多外國投資,讓中國製造的產品走向了全世界。

雖然發展得很快,但資源不夠用、環境受到污染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人口增長過快也帶來了不少壓力。

1982年,計劃生育政策正式寫入了憲法,“超生罰款”、“獨生子女光榮證”等詞彙,成了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計劃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性別比例失衡等等。

進入21世紀,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大家的生育觀念也在慢慢變化。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了,因爲房子太貴,教育成本也太高。

曾經被視爲“寶貝”的孩子,如今成了“碎鈔機”、“吞金獸”。

2016年,中國全面放開了二孩政策,結果卻出乎意料,出生人口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2017年,出生人口更是首次出現了下降。

2021年,雖然推出了三孩政策,但生育率還是在下降,曾經的人口紅利,如今變成了“人口負債”,成了壓在年輕人肩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專家奇葩建議頻出

生育率持續下降,專家們也開始出謀劃策,希望能找到解決辦法。

但是,一些專家的建議卻令人大跌眼鏡,甚至引發了網友的羣嘲。

比如,有專家建議,可以借鑑古代的“一妻多夫制”,解決目前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從而提高生育率。

還有專家提出,應該鼓勵未婚同居生育,畢竟,現在很多年輕人恐婚,但並非不想生育。

有些專家提出,應該對不生孩子的年輕人採取一些措施,比如不讓他們升職或者減少養老金。

這些建議,有的荒誕不經,有的劍走偏鋒,看似是爲了解決人口問題,實則暴露了某些專家脫離羣衆、不接地氣的“精英思維”。

以“一妻多夫制”爲例,這種制度在古代特定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或許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現代社會,它顯然違背了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根本不可能被大多數人接受。

而“鼓勵未婚同居生育”,看似給了年輕人更多選擇,實際上卻忽視了婚姻制度對家庭穩定和子女權益保障的重要性。

至於對不生孩子的人進行處罰,更是治標不治本,只會加劇社會矛盾,適得其反。

而廈門大學經濟學家丁長髮建議,可以通過鼓勵中國青年“走出去,招進來”的方式,吸引外國女性來華結婚生子,緩解國內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

這種提議在實施過程中也會遇到文化差異和社會融合等問題,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解決的。

歸根結底,專家們提出的各種建議,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個側面,並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

他們或許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裡,研究着各種數據和模型,卻很少真正走進年輕人的生活,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去感受他們的壓力。

生育率低下的真相: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動”

說到底,生育率低下的根源,並非年輕人“不想生”,而是“生不動”。

打開社交媒體,鋪天蓋地的育兒焦慮,像一張無形的網,將年輕人緊緊包裹。

爲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家長們不得不拼命工作,賺更多的錢。

“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而是許多中產家庭的真實寫照。

除了經濟壓力,養育孩子的精力成本也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

熬夜哄睡、輔導作業、陪玩陪讀,這些瑣碎而繁重的任務,耗盡了年輕父母的精力和耐心。

更重要的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年輕人自身都感到迷茫和焦慮,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未來,更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

“如果不能給孩子更好的未來,爲什麼要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

這種“恐育”情緒,在年輕人中越來越普遍。

人口問題,不只是生育率的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形勢,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比如延長產假、發放生育補貼等等。

但是,這些措施大多隻能緩解表面問題,很難真正消除年輕人對生育的顧慮。

要想讓生育率提升,關鍵是要減輕年輕人的各種生活壓力,讓他們覺得生孩子是可行的、願意的、甚至是渴望的。

要控制房價,讓年輕人買得起房、住得起房,而不是把最好的青春都浪費在還房貸上。

還要增加對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投入,讓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敢生孩子。

要打造一個更公平、更公正的社會,讓年輕人對將來充滿期待,願意爲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活。

人口問題很複雜,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個人一起努力,才能找到解決辦法。

而尊重個體選擇、關注年輕人需求、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纔是提高生育率的根本途徑。

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消費市場、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最具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這些都是我們應對人口挑戰的底氣和優勢。

只要我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夠化解人口危機、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對每個人來說,生孩子都不是件輕鬆的事,這背後意味着責任、付出和犧牲,但同時也帶來了希望、快樂和傳承。

在希望與焦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纔是面對生育問題的最佳答案。

參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