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誰是最佳國民法官?司法改革團體理事長陳爲祥×法律媒體網站總編輯楊貴智

司法改革團體理事長陳爲祥×法律媒體網站總編輯楊貴智。(攝影/Ray Chang)

2020年7月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國民法官法》預計自2023年1月1日施行,究竟「國民法官制」必要性爲何?民衆該具備何種素養,才能讓這樣的制度在良善的立意下順利推行?透過臺灣陪審團協會理事長陳爲祥和法律媒體網站「法律白話文運動」總編輯楊貴智的對談,讓大家更瞭解這樣的制度。

國民參審讓判決與社會接軌

雖言「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在裁定善惡的法庭中,卻可能因爲每個法官的生活經驗不同,時而出現判定上的爭議。爲了避免這樣的情形,各國司法系統都儘量在訴訟程序的設計上,試圖讓審判更趨公正,而明年即將上路的《國民法官法》,便是在這樣的立意下產生,陳爲祥說:「職業法官獨自審判的制度設計,其實仍有爭議,因爲身爲人本來就難免有偏見,而司法系統又希望法官維持獨立、不要受太多外界影響,於是許多法官會自主地和很多社交圈子保持距離,但也因此難免和社會有所隔離,與一般人的生活經驗越來越遠,導致判斷上的困難,所以世界各國的趨勢,都希望藉由讓遴選出的民衆代表參與審判,形成可與法官制衡的力量。」

目前一般人民參與審判的方式,主要採「陪審」或「參審」這兩種制度,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人民有沒有與法官共同審理、共同判決」。在英美法系統的陪審制中,人民並沒有與法官一起審理、一起判決;在審判過程中,由人民組成的陪審團主要工作就是聆聽雙方的說法與檢視證據資料,須共同討論並決定被告是否有罪,簡言之,是由陪審團判斷被告是不是有犯罪行爲。而法官的功能除了主持審判程序外,在得知陪審團的決定後,再依照法律判決被告應受的刑期。

而臺灣即將施行的《國民法官法》,本質上爲參考日本使用之「裁判員制度」所形成的參審制,與陪審團的獨立運作不同,參審制下的國民法官必須與職業法官共同審理、共同判決。國民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可以發問,審理完畢後則是與職業法官共同討論並決定被告是否有罪、有罪者應判多長的刑期等。楊貴智說:「在參審制度下,職業法官和國民法官可以共審共判、追求兩者間的共識,因此律師得想辦法說服所有人,審判程序也許會變得更長。」

陳爲祥和楊貴智認爲一般民衆的參審,將有助審判更加完善周全。(攝影/Ray Chang)

陳爲祥,執業律師,曾任法律扶助基金會執行長,致力於推動法律改革,現爲臺灣陪審團協會理事長。(攝影/Ray Chang)

楊貴智,執業律師,以法律媒體網站「法律白話文運動」及Podcast 《法客電臺》節目爲大衆解釋法律知識。(攝影/Ray Chang)

借重民衆的生活經驗

《國民法官法》選拔國民法官的過程也和國外一般,地方政府會將符合資格的民衆造冊,製成「備選國民法官初選名冊」提供給法院,法院剔除有犯罪前科、身心狀況或法律相關從業人員後,會製作「備選國民法官複選名冊」,並從中隨機抽選國民法官。獲選者若非有特殊狀況,必須依時前往,接受法院的基本問答,確認對特定議題不具偏見,便能成爲一案的國民法官。

楊貴智認爲在現今的社會中,一般民衆多已有「無罪推定」的基本素養,意即要有證據才能進行推斷事實,因此並不擔心《國民法官法》上路後,可能會因爲國民法官的個人主觀意見,造成審判偏頗的狀況。他認爲接到遴選通知的民衆,只要帶着平常心前往即可,「《國民法官法》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帶着自己豐富的生命經驗進入法庭,倒不需特別準備法學知識,法庭會給予一定程度的協助,檢辯雙方爲了要讓國民法官瞭解,一定會用很白話的方式解說。」

對於成爲國民法官的民衆,陳爲祥認爲最重要的觀念是要提醒自己保持客觀,「每個被告生活經驗不同,他們在講述的時候,會連結到某些特定的生活情境,而很多事情法官沒機會接觸,這時候其他人可能更容易判斷言詞的真僞。進到法庭,檢辯雙方各執一詞,希望大家不要過分受到言語影響,人民參與審判的制度就是要借重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的經驗,判斷證人或被告講話是否實在。」

從關心社會開始培養判斷力

目前《國民法官法》適用的範圍爲最輕本刑十年以上,或是故意犯罪致人於死的案件。楊貴智認爲,這樣的案件經常會碰到是否需判定死刑的狀況,因此國民法官的責任更重大,而他也鼓勵大家儘量參與。「每一場訴訟對於當事人來說,都是生命中很重要的關卡,在這樣的過程中,會聽到檢辯雙方不同的說詞,當國民法官要進行判斷的時候,真的需要深思熟慮,尤其在面對判定別人生死的狀況時,一定會更謹慎,而能對社會事件進行更深刻的思考。」

儘管成爲國民法官並不需要擁有豐厚的法學知識,但楊貴智建議大家平日可以多閱讀書報、參加不同的活動,「願意關心社會、多增廣見聞,就是讓自己更具備判斷力的方式,臺北市有很好的圖書館和多樣的社區活動,透過閱讀和參加活動,都能打開自己的視野。」

陪審團協會過去也曾與臺北市政府合作舉辦過好幾場模擬「陪審團」審判,對於有意增加法庭經驗的民衆,陳爲祥建議臺北市政府可繼續舉辦,擴大人民的參與。他說:「市府可以將涉及國家賠償或涉及行政處分的訴願案,轉換成『陪審團』模擬法庭,這樣的活動就滿適合人們參與。例如之前有老舊路燈導致路人受傷索賠案的模擬法庭,參與市民所給出的結論判決和法官一樣,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家都能有所思考,並且熟悉法院程序。」

審判制度的未來展望

陳爲祥認爲:「只要是人都會有偏見,而職業法官是終身制,過去由法官獨判常會衍生出很多問題,而由不同背景的個人所組織的『陪審團』,因每一案的成員都有所不同,就可以廣納不同的觀點,而且因爲人民陪審團是獨立討論及做決定,並不會受到職業法官的影響,這樣的方式會讓裁判更幾近客觀。不過,即將施行的國民法官制度仍然由法官主導,制度上還是有可再商討之處。」

新法即將上路,期待未來所有的國民法官都能以客觀的態度與同理心,協助法庭審判,讓是非能在衆人的評斷中,呈現更公正的審理結果。

臺北市民可以參與市府舉辦的模擬法庭,瞭解一般的法庭程序。(圖/臺灣陪審團協會)

本文作者:林佳蕙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9月號656期》)

《臺北畫刊9月號6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