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2023高雄春天藝術節 強檔演出迎接民衆洄游到劇場
今年春天藝術節主視覺邀請插畫家陳怡庭繪製,以「海平面上」與「海平面下」二端平行的奇幻世界做爲主場景。(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23高雄春天藝術節」在木棉花開的季節向大家熱情招手。今年除了臺灣在地團隊,海外各國的表演工作者也將帶來令人難忘的觀賞體驗。從2月到7月,近35檔超過70場次精彩節目,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文化中心至德堂、駁二正港小劇場、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等接連上演,其中也包括叫好叫座的草地音樂會,從春天到入夏,高雄處處圍繞着藝術氛圍。
二二八紀念草地音樂會 《守住臺灣》在高美館草坡舉辦,用音樂展現勇敢的高雄。(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草坡上電影音樂會 熟悉旋律的新感動
坐在青綠草地上邊看大螢幕,邊隨着現場演奏的交響配樂投入電影情節,是許多市民和樂迷們必朝聖的「草地音樂會」。今年以徜徉臺灣百年電影長河的《影・響 臺灣Ⅱ》,還有讓大小朋友樂開懷的《史瑞克2》兩檔演出,由電影搭配現場交響樂團精彩演繹,創造前所未有的雙重感動。
《影・響 臺灣Ⅱ》串燒演出經典電影音樂,邀請民衆於星空下回味臺影百年。(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當陽光再次回到那飄着雨的國境之南…」電影音樂魅力無窮, 腦海中是否會不時想起《國境之南》、《戀戀風塵》、《桂花巷》、《魯冰花》等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呢?《影・響 臺灣Ⅱ》現場串燒演出53首歌曲旋律,邀請民衆於星空下回味臺影百年、重返過往珍貴時光。
「《影・響 臺灣Ⅱ》精挑細選了100部電影精華,再配上影史軼聞的分享,百年電影黃金記憶和青春偶像就在銀幕上鋪天蓋地直奔而來,給大家精神抖擻的春光。」擔任節目製作與主持的資深電影人藍祖蔚表示。
《影・響 臺灣Ⅱ》是繼2016年首度登場即大受好評的《影・響 臺灣》的升級版,由范逸臣、李千娜、林生祥、楊大正、文香、陳明章、世紀合唱團,與高雄市交響樂團同臺,用優美歌聲及旋律陪伴大家度過美好夜晚。
《史瑞克2》音樂會世界首演就在高雄美術館草坡上展開,由澳籍指揮家尼可拉斯.伯克攜手高雄市交響樂團鉅獻零秒差生動配樂。(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親子同樂草地音樂會《史瑞克2》,在高美館草坡上帶給民衆疫後療愈人心的正能量,由澳籍指揮家尼可拉斯.伯克(Nicholas Buc)攜手高雄市交響樂團獻上零秒差生動配樂。史瑞克與費歐娜公主爲了對抗「神仙教母」陰謀,和驢子再次踏上冒險旅程,還有超人氣角色「鞋貓劍客」,充滿歡笑和勇氣,以及浪漫感人的劇情,透過現場音樂烘托更爲高潮迭起,歡迎民衆來草地野餐歡聚,享受不一樣的爆米花音樂盛宴。
優遊奇幻世界 藝術蓬勃春天
隨着疫情緩解,表演藝術也迎接蓬勃春天,臺灣團隊帶來新一季度的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等重磅演出,高雄市交響樂團推出自制歌劇作品—義大利美聲歌劇家董尼采第代表作《愛情靈藥》,歌手曹雅雯則與高雄市國樂團跨界合作虛實影像音樂會《雅歌幻影》,還有親子節目《太空喵C3341的奇幻冒險》與《魔法阿媽:豆豆的夏天》、編舞家蔡博丞的經典雙舞作《撫 & 怒》等。
日本鋼琴新星角野隼鬥首次與高雄市交響樂團共同演出,在風格細膩敏銳的楊智欽合作指揮下,揮灑狂熱燦耀的音樂才華。(圖片提供/ @ogata_photo)(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久違如日、韓、英、德、瑞典、澳洲等海外團隊,這次也來到高雄,準備以精采作品豐富觀衆的視聽覺感官。首先,日本鋼琴家角野隼鬥與高雄市交響樂團一同演出《琴狂卡汀》節目,首賣即銷售一空,甚至需要緊急協商加場。首度來臺的英國懸絲偶劇團《水底的冒險之旅》,操偶師透過高超技巧,用懸絲賦予手工雕刻而成的木偶生命,溫馨有趣的情節帶領小朋友一同探索友情及環境議題。網路上掀起話題的日本能劇新作《媽祖》,今年主要演員來臺先以舉辦講座方式,透過精華片段與臺灣觀衆暖身見面!預計明年原班人馬將來臺正式演出,共同祈禱跨越海洋的和平。
今年春藝歌仔戲聯演將於6至7月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帶來精緻好戲,圖爲春美歌劇團《最後之舞》 (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今年6至7月,知名歌仔戲劇團將接力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推出年度大戲,例如有春美歌劇團《最後之舞》時裝歌仔戲重現80年代舞廳氛圍,薪傳歌仔戲劇團《望鄉之夜》再現早期廣播歌仔戲,以華麗舞臺演出劍俠奇幻情緣糾纏,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則帶觀衆夢迴古戰場及崑崙仙境,演出《長生戰紀》撥開神話雲霧。
今年春藝歌仔戲聯演將於6至7月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帶來精緻好戲,圖爲薪傳歌仔戲劇團《望鄉之夜》。(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23高雄春天藝術節」從2月底到7月精采上演,有闔家歡樂的草地音樂會,也有音樂、舞蹈和戲劇演出,同時也將推出環境舞蹈、講座等多樣節目,這場屬於市民的藝術嘉年華,歡迎民衆在疫後回到劇場,感受藝術的精采美麗。
環境舞蹈由高雄在地新生代舞團—希舞集聚舞蹈劇場,於臺灣眷村文化園區演出,透過空間對話提供觀賞視角的多樣性。(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本文作者:Naru
(本文摘自《高雄畫刊》2023/03)
(《高雄畫刊》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