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鐵飯碗”再放大招,第三次下海潮要來了?

文丨西部菌

經濟大省江蘇最近的一份看似平平無奇的通知,卻引發了不一樣的關注。

這份由當地人社廳等十四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實施重點羣體創業推進行動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力爭實現每年支持成功自主創業20萬人。

其中,明確對於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者,可在3年內保留人事關係,不影響其社保、工齡及晉升。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正是這條“停薪留職”的規定,讓不少人嗅到了熟悉的氣息,一下子想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的兩次“下海潮”。

再結合過去一年來,多地清理編外人員,以及縮減編制的大背景,一個疑問呼之欲出——“鐵飯碗”也不鐵了,第三次“下海潮”真的要來了?

01

對於改開後的“下海潮”和九十年代的公務員下海、國企下崗潮,很多人都有着深刻的記憶。

以90年代的那次爲例,據人社部數據,僅1992年,就有12萬公務員辭職下海,1000多萬公務員停薪留職。

其影響可以說是一直延長到了今天。改開四十多年曆史中的一些如雷貫耳的名字,如王石、俞敏洪、馮侖、陳東昇等等,都屬於“下海者”。

但老實說,如果把那一輪公務員大規模“停薪留職”現象稱爲“潮”,這一次江蘇提出的“停薪留職”,很可能連大的浪花都難以掀起。

這一方面是由它的政策輻射面所決定的。那一輪“停薪留職”是從公務員到事業單位到國企,都覆蓋了,而這一次僅限於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

另一方面,前兩輪“下海潮”,是對應着改開和全面開放及市場經濟改革等諸多外部的“強刺激”,而現在,“停薪留職”似乎成了唯一的刺激手段,“藥力”明顯不同。

更重要的是,前兩輪中,確實有一部分人在市場的摸爬滾打中嚐到了甜頭,然後帶動更多人效仿。但目前市場上所傳遞出的,似乎更多是失敗的教訓。

所以,看似是一樣的“停薪留職”,時代背景和可能產生的效果,卻不可同日而語。

02

但是,如果結合更大的背景來看,恐怕就不應該低估“停薪留職”在此時重新浮現的象徵意味了。

要知道,減少“鐵飯碗”,這幾年明顯在加速。

今年年初,媒體報道,黑龍江省伊春市和齊齊哈爾市已對6個街道“撤街設鎮”。

山西河曲縣自2020年4月份啓動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以來,已將36個黨政機構精簡爲22個、135名領導職數精簡爲114名;將186個涉改事業單位整合爲40個、1964名事業編制覈減爲659名。

對編外人員的清理也在進行之中。年初,哈爾濱出臺規定,要求市直機關編外用人原則上5年內精簡完畢。

上個月,湖南多地披露編外人員清退進展。其中,某縣光衛健教育系統就各清退500人;還有的縣經過2個月的清理規範,共清退編外用工163人,節約財政資金200萬元以上。

千萬別以爲這只是個別省份的嘗試,也別以爲這只是中西部地區的特例。

2020年,9個省份被國家確定爲深化事業單位改革的試點省份。其中,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山東、山西等5個省份更是被確定爲改革的全域試點省份。

那麼,改革的力度到底有多大呢?

以經濟大省江蘇爲例,根據該省出臺的試點實施方案,市級編制10名以下、縣級編制5名以下的事業單位,基本不再保留。

據統計,在江蘇的試點地區,市級層面事業單位總量由1366家減至763家、精簡比例爲44.1%,收回事業編制9564名、精簡比例爲20.6%。

縣級層面事業單位總量由789家減至429家、精簡比例爲45.6%,收回事業編制3517名、精簡比例爲24.9%。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初發布的機構改革方案提出,中央和國家機關編制精簡5%;地方人員編制精減工作,則由各地結合實際研究確定。

現在來看,各地結合實際確定的編制精簡規模,很可能超過5%。

類似的信息還有,就在這幾天,北京、寧波等地傳出,“正式試點教師退出編制,每年實行末位淘汰制”的消息。儘管對此,兩地都稱“不實”,但具體看回應的措辭,就可以明白其中的玄機。

寧波市教育局工作人員表示,此前曾發佈過關於教師退出機制的徵求意見,但現在還沒開始實施;北京方面則表示,“目前北京市域並未實施上述網上流傳的方案”。

這背後的潛臺詞,值得細品。

03

所謂形勢比人強,連公務員這樣的“鐵飯碗”也不再穩定,連教師這樣的崗位也可能面臨“退出”,說到底還是大勢變了。

首先,是人口的變化。

2022年,全國總人口較2021年年末減少85萬人,中國人口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負增長。相比之下,2020年、2021年淨增加人口分別爲204萬和48萬。

出生人口方面,2022年爲956萬人,較上一年減少106萬人,僅有2016年的53%。也就是說,短短六年時間,出生人口數量幾乎“腰斬”。

甚至有預言,2023年的新生人口將降至800萬人以下。

在這樣一種人口大變局下,作爲服務者的編制人員減少,完全在情理之中。其實,在更宏觀的背景下看,這幾年幼兒園的關停、醫院產科的關門等,都已先行釋放了信號。

現在,則輪到編制人員了。

另有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287個城市中有139個人口在收縮,佔比高達48%。

當越來越多的城市進入收縮狀態,公務員當然也就勢必要減少了。

其次,是負擔能力的變化。

這方面對應的經濟發展大氣候無需多言。僅舉對絕大多數地方而言最重要的土地出讓金的變化,就可見微知著。

來自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73755億元,比上年下降21.6%,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66854億元,比上年下降23.3%。

據民生證券數據,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土地出讓金同比下滑20%,僅有天津、寧夏、江蘇、北京、浙江分別實現122%、79%、10%、3%、1%的同比正增長。

從重點城市表現看,前三季度僅有京、滬、杭三城土拍成交金額超過千億元,較往年相對偏少;廣州、成都前三季度土地成交額分別爲946億元、919億元,位列第四、五位;前十的城市還有西安、南京、蘇州、寧波、鹽城。

從省份看,青海、甘肅、新疆等地土地出讓金降幅超過了50%;福建、山東、湖北、安徽、湖南、重慶、陝西、內蒙古、貴州等地的降幅則超過了40%。

儘管相關“救市”措施不斷加碼,但實際效果,明顯並不如意。如是大氣候下,通過裁減鐵飯碗來“節流”,對很多地方來說,是不得不爲的選擇。

04

再回到之前的“停薪留職”話題。在目前的刺激程度下,短期內大規模的“下海潮”應該是難以出現的。

畢竟,越是大環境糟糕,很多人哪怕寧願降薪也願意守着“鐵飯碗”——儘管它看起來似乎不再像以前那麼“鐵”了。

這從“考公熱”的愈演愈烈就可以看出。

如據中公教育提供的數據,今年國考計劃招錄3.96萬人,相比2023年增加了6.7%。近5年來,國考的招錄人數一直呈“擴招”趨勢,從2020年的2.41萬人到2024年的3.96萬人,漲幅超過六成。

博士招生也繼續擴張。公開數據顯示,全國博士招生規模從2011年的6.56萬人,擴招到2022年突破13萬人。而多所985高校發佈的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顯示,學校計劃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人數,再次增長。

但對比來看,這裡面的悖論顯而易見。一方面,社會對編制的崇拜越來越強,多數人考博、考研,也是爲了拿到好的編制。

但另一方面,科研單位已經在鼓勵“停薪留職”下海,不少地方已經在砸掉“鐵飯碗”。

最終結果就是,越來越卷。

並且,這不是哪一個地方的問題,也不是哪一個職業和行業的問題。

要知道,在鐵飯碗也不再“鐵”的另一面,其實是更多原本就脆弱的“普通”崗位,在變得更脆弱,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