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價飆萬物漲 藍色通膨來襲

海運供應鏈事件簿

「藍色通膨」來襲!海運供應鏈因「疫」外,造成一個缺貨、漲價的世界,從產業原物料蔓延到民生消費品,不僅消費者掏錢有感,企業CEO也大喊吃不消,一個基於海運供應鏈受阻,推升高運價引發萬物上漲的藍色通膨,成爲各國政府和企業抗通膨咎責的箭靶之一。

據國際研調機構估算,2021年全球航運業獲利上看2,000億美元,是2020年254億美元的逾六倍,除了航商海賺,運河管理局、造船廠、貨櫃製造業都荷包滿滿,近日蘇伊士運河管理局2022年通行費2月價格再漲6%。

據波羅的海運價指數,波動最高的首推從亞洲到北美航線,2021年基本運價上漲約六倍,其中上海到洛杉磯航線最高報價一度暴漲近十倍。

國內貨代業者稱,艙位吃緊,就地喊價,讓市場成交價降不下來。從遠東到美西線每40呎貨櫃現貨運價,2021年最高曾飆出逾2萬美元天價,較幾年前高出約九倍,2022年1月雖有回落,仍維持在1.1~1.3萬美元高檔區;美東線最高曾飆出逾2.5萬美元天價,2022過年前也維持在1.5萬美元上下。

疫情爆發近20個月來,需求暴增衝擊海運鏈,拉長運輸時間、貨物積壓連環套,造成全球缺料、缺貨的現象,同時運價喊漲,增加廠商總商品成本推升物價。

聯合國貿發會《2021年海運回顧》指出,如果貨櫃航運運價持續上漲,從現在到2023年,全球進口價格可能上漲11%,導致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1.5%。

近期高運價後遺症開始浮現,據貨代業者觀察,高運價壓抑低貨值產品出口,原物料價格高漲放慢企業生產量能,反映在大陸出口需求減緩;另外,美國中小企業狀告FMC(聯邦海事委員會)的案例增多,要求調查部分船公司拒裝美國農產品等出口,以加快空貨櫃返回大陸賺取高運價。

海運三大聯盟也有話要說,論高運價,在不同國家運價調漲、收費,皆先向當地主管機關報備覈准;再者,航商做全球生意,法人認爲,將運力配置在獲利高的航線,由供需決定是市場法則。

除了美國將依據「Shipping Act」調查,歐盟2024年預計檢討BER(集體豁免條例),是否影響聯盟的獲利與未來?業界關注,三大聯盟合約屆期時間分別爲2M在2025年、OCEAN Alliance在2027年、THE Alliance在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