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服務新戰局:AI應用之爭懸念叢生

科技圈的迭代總是讓人應接不暇,眼下雲服務行業又在進入新變局。從去年的“大模型之戰”,到今年的“AI應用之爭”,推動着雲服務進入了新的階段,開啓了雲計算持續多年的新技術變革。一衆雲服務巨頭領略到了新技術的魅力,也讓他們找到了新的發展路徑,更讓他們開始浮想聯翩——“雲+AI”,能夠孵化出多少可能?而在業界眼中,“雲+AI”則意味着新的懸念:雲計算將如何進化,會走向何方?大模型的市場格局,會有怎樣的改變?雲服務巨頭又會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大模型和AI應用,能否成爲雲服務商的第二增長曲線?一連串的問號,人們期待着答案的揭曉。新階段:AI應用成重頭戲眨眼之間,以大模型爲代表的AI浪潮,已在國內奔涌了近兩年時間。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完成備案並上線、能爲公衆提供服務的大模型已達190多個,註冊用戶數超6億。來自知名諮詢機構埃森哲的最新調研顯示,59%的中國企業計劃在未來一年內繼續加大數字化轉型的投入,相比去年增加了6個百分點,同時,有相當多的中國企業希望能夠抓住AI技術,不停地創新加速重塑。這不但顯示出了各個行業對於AI服務的潛在需求,也顯示出了大模型潛在的巨大商業價值。在大模型領域重要的參與者——雲服務巨頭眼中,這些信息和數字意味着技術創新和重大利好:大模型各項能力的不斷迭代,由此帶來的商業價值會不斷提升,用戶規模也會持續擴大,從而形成新的業務邏輯和增長引擎。大模型的落地應用,確實改變了雲行業。它不僅能夠幫助行業客戶實現基於AI能力的業務創新與升級,而且不同於以往的技術迭代,大模型驅動着基礎設施的重構,也帶來了上層應用的變革。如果回溯一下信息技術的發展史就會看到,這種情況可以說前所未有。在大模型出現之前的很多年裡,IT業一直是“CPU+OS+軟件”這樣的組合唱主角,但此後,計算、網絡、存儲的虛擬化,讓算力成爲了大衆資源,也讓雲改變了基礎設施的能力和形態。而到了如今這個新的時代,“GPU+雲+AI”這個新組合取而代之。在GPU爲大模型提供算力支持的前提下,雲服務商需要重新構建從底層到應用層的服務架構,而大模型將帶來從研發到應用的重構。這顯示出了目前雲服務的轉變和趨勢:大模型與雲計算的未來密不可分,它的訓練底層需要算力、存儲和網絡,大模型的升級和迭代,會對算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時,MaaS變成了雲架構新的重要組成,成爲雲服務商競相發力的重點,這會讓雲服務大廠的技術體系出現重大變化。隨着雲服務與大模型的深度融合,雲服務商會以雲的模式推動大模型的服務化和應用的規模化。由此,阿里雲、騰訊雲、百度智能雲等雲服務巨頭,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的低谷之後,紛紛以AI作爲未來發展的重點,用以重構自身的技術業務,從而帶動業績的增長。這些大廠發佈的財報數據也顯示出,來自AI的收入佔比正在逐步提升。今年8月,阿里巴巴集團發佈的季度業績顯示,雲智能集團在最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至265.49億元,其中,AI相關產品收入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百度集團公佈的2024Q2財報則顯示,智能雲營收51億元,同比增長14%。AI收入佔比9%,高於上一季度的6.9%。在科技圈的迭代總是讓人應接不暇,眼下雲服務行業又在進入新變局。從去年的“大模型之戰”,到今年的“AI應用之爭”,推動着雲服務進入了新的階段,開啓了雲計算持續多年的新技術變革。一衆雲服務巨頭領略到了新技術的魅力,也讓他們找到了新的發展路徑,更讓他們開始浮想聯翩——“雲+AI”,能夠孵化出多少可能?而在業界眼中,“雲+AI”則意味着新的懸念:雲計算將如何進化,會走向何方?大模型的市場格局,會有怎樣的改變?雲服務巨頭又會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大模型和AI應用,能否成爲雲服務商的第二增長曲線?一連串的問號,人們期待着答案的揭曉。新階段:AI應用成重頭戲眨眼之間,以大模型爲代表的AI浪潮,已在國內奔涌了近兩年時間。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完成備案並上線、能爲公衆提供服務的大模型已達190多個,註冊用戶數超6億。來自知名諮詢機構埃森哲的最新調研顯示,59%的中國企業計劃在未來一年內繼續加大數字化轉型的投入,相比去年增加了6個百分點,同時,有相當多的中國企業希望能夠抓住AI技術,不停地創新加速重塑。這不但顯示出了各個行業對於AI服務的潛在需求,也顯示出了大模型潛在的巨大商業價值。在大模型領域重要的參與者——雲服務巨頭眼中,這些信息和數字意味着技術創新和重大利好:大模型各項能力的不斷迭代,由此帶來的商業價值會不斷提升,用戶規模也會持續擴大,從而形成新的業務邏輯和增長引擎。大模型的落地應用,確實改變了雲行業。它不僅能夠幫助行業客戶實現基於AI能力的業務創新與升級,而且不同於以往的技術迭代,大模型驅動着基礎設施的重構,也帶來了上層應用的變革。如果回溯一下信息技術的發展史就會看到,這種情況可以說前所未有。在大模型出現之前的很多年裡,IT業一直是“CPU+OS+軟件”這樣的組合唱主角,但此後,計算、網絡、存儲的虛擬化,讓算力成爲了大衆資源,也讓雲改變了基礎設施的能力和形態。而到了如今這個新的時代,“GPU+雲+AI”這個新組合取而代之。在GPU爲大模型提供算力支持的前提下,雲服務商需要重新構建從底層到應用層的服務架構,而大模型將帶來從研發到應用的重構。這顯示出了目前雲服務的轉變和趨勢:大模型與雲計算的未來密不可分,它的訓練底層需要算力、存儲和網絡,大模型的升級和迭代,會對算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時,MaaS變成了雲架構新的重要組成,成爲雲服務商競相發力的重點,這會讓雲服務大廠的技術體系出現重大變化。隨着雲服務與大模型的深度融合,雲服務商會以雲的模式推動大模型的服務化和應用的規模化。由此,阿里雲、騰訊雲、百度智能雲等雲服務巨頭,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的低谷之後,紛紛以AI作爲未來發展的重點,用以重構自身的技術業務,從而帶動業績的增長。這些大廠發佈的財報數據也顯示出,來自AI的收入佔比正在逐步提升。今年8月,阿里巴巴集團發佈的季度業績顯示,雲智能集團在最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至265.49億元,其中,AI相關產品收入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百度集團公佈的2024Q2財報則顯示,智能雲營收51億元,同比增長14%。AI收入佔比9%,高於上一季度的6.9%。在{www.gratuit.cn}{www.zxjzh.com.cn}與筆者的交流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新一代雲計算已開始初露崢嶸——雲計算產業的新一輪變革也正在隨之到來,由此衍生出的技術迭代、產業落地、商業轉化,將會持續多年。與此同時,雲服務巨頭在AI領域的深度參與和大量投入,已讓去年開啓的“大模型之戰”的硝煙漸漸散去,大模型帶來的AI應用變成了現在的重頭戲。這意味着,以MaaS平臺和AI原生應用爲核心的全新雲服務生態已經出現,以AI技術改造的應用軟件在生態中會佔據更重要的位置。由於雲行業的“馬太效應”,數據、算力和存儲等底層資源將由少數雲服務巨頭主導,雲服務的商業機會逐漸向上,向PaaS、MaaS、SaaS層聚攏,特別是SaaS,從研發到商業模式,均會發生根本性變革。目前,各雲服務巨頭一方面以大模型對自身產品進行全面升級和改造,另一方面向不同行業輸出,幫助客戶和合作夥伴快速開發AI應用。例如,騰訊旗下數百款產品均已接入騰訊混元{www.simpletruth.com.cn}{www.qpit.com.cn}大模型,通過智能化升級擴大付費用戶基礎。據介紹,今年一季度,騰訊會議收入同比翻倍,企業微信收入則同比增長200%。同時,騰訊助力衆多企業客戶以更加高效、簡單的方式,用大模型開發AI原生應用,快速接入生產場景。由此可見,國內的雲行業在以大模型爲代表的AI浪潮的推動下,目前已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新型雲服務商”開啓了“大模型及應用淘汰賽”。在這樣的背景下,雲服務巨頭紛紛厲兵秣馬,開始了又一輪的激烈競爭。巨頭競爭:優勢和軟肋對於那些處在變革時期國內雲行業之中的雲服務巨頭們來說,之所以言必稱“算力”、“大模型”、“AI應用”,是因爲他們熱切期盼着源源不斷的新機會。也正因爲此,隨着雲服務巨頭技術和服務的日漸完善,各家都希望能夠通過AI,在2024年變得更加激烈的“雲服務+大模型+AI應用”競爭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打法。有AI行業專家表示,隨着各自技術體系的日漸完善,雲服{www.yys.sn.cn}{www.41547.cn}務巨頭將圍繞AI,展開不同維度的競爭。衆多雲服務巨頭的推動和參與,不僅會讓與AI相關商業模式的效果快速顯現,而且對於AI研發、AI能力、AI應用、AI模型迭代在各行業不同場景中的落地,包括AI生態圈的建設,均會帶來深遠影響。如今,國內雲服務巨頭的AI佈局日益清晰。騰訊雲善於培育生成式AI加持下的SaaS服務、華爲雲憑藉昇騰AI芯片不斷擴大自己的“朋友圈”、電信運營商雲持續發力AI算力。按照多位業內人士的觀點,在一衆激烈競爭的雲服務巨頭之中,阿里雲和百度智能雲頗具代表性,可以說構成了目前國內雲和AI發展的兩極,各自也都有着優勢和軟肋。2023年,阿里經歷了業務和組織架構上的重大調整,雲業務成爲了集團的戰略重心。阿里雲搭建技術服務體系的思路很清晰,通過從底層算力到AI平臺再到模型服務的全棧技術創新,對雲服務進行整體升級,以IaaS層爲基礎和底座,加上PaaS層的容器、中間件{www.lyzi.com.cn}{www.rcfwlm.com.cn}、數據庫、大數據計算、數據倉庫與數據湖,爲MaaS層的基礎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做支撐。同時,阿里希望與大量的AI企業產生業務協同。自2023年以來,阿里投資了大量的AI公司,智譜AI、百川智能、零一萬物、MiniMax、月之暗面等頭部創業公司的融資,都有阿里的身影。投資模式可爲阿里雲的生成式AI業務的落地節約時間,增強實力。但問題在於,阿里雲近年來的宕機事件(包括最近阿里雲盤出現BUG),正在反覆考驗着阿里雲的品牌和口碑,作爲規模化的基礎設施服務,服務信任體系的建立與破壞重建的代價,都是十分高昂的。而且,從業績上看,阿里雲的營收規模雖比此前有所增長,但最新一季營收仍然只有6%,如何讓“AI+公共雲”這一組合突破規模瓶頸,如何保持領先,從而與其它競爭對手拉開距離,追趕上全球頂級雲服務商的腳步,挑戰仍然巨大。與阿里雲不同,百度智能雲一直以來的打法是以AI帶動雲,從此前官宣{www.23cake.cn}{www.hn26.cn}“文心一言”作爲開始到現在,百度智能雲所推出的大模型相關的雲計算產品,已涵蓋從底層基礎設施,到大模型開發與應用,再到AI原生應用開發端到端,這讓百度智能雲的“雲智一體”架構得以持續升級,加速重構百度的業務和營收結構。而隨着“雲智一體”架構的完善,百度在AI芯片、框架、模型、應用均有佈局,已形成了一種“智能閉環路徑”。但在應用層,AI原生應用並不是簡單複製傳統軟件和移動互聯網APP就可以,而是需要爲客戶解決很多過去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問題,這對於百度的“雲智一體”戰略、大模型產業生態、AI原生應用生態,都將構成較大的考驗。如何面向企業級客戶提供更有效的賦能工具,是百度智能雲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挑戰。多位行業觀察人士和研究專家認爲,阿里雲和百度智能雲是目前國內雲服務商的兩個典型代表,他們各自旗下的雲和AI技術體系都很完善,業績回暖的同時,需要面對諸多考驗和難題。這說明,目前國內{www.9152.net.cn}{www.yoora.cn}的雲服務市場,處於結構性調整階段,在國內的AI大模型紅利真正到來之前,新一輪的雲計算技術變革,由於受到技術和服務架構升級、應用產品落地、以AI爲核心的新型生態的建立都需要大量時間等因素影響,將會持續多年。在此過程中,會開啓“淘汰賽”,很多資金、技術、服務實力偏弱的“玩家”,會逐步被淘汰,或是被主流玩家收購。淘汰賽:如何突圍?有行業觀察人士表示,雲行業的“淘汰賽”,往往通過降價的方式展開。雲行業屬於“燒錢”的重資產行業,加上企業客戶每年的IT支出固定,市場處於存量競爭狀態,哪個雲服務商拓展了更多客戶,拿下更多大單,其它的雲服務商的業績勢必會受到影響。雲巨頭的邏輯是,通過降價,可以提升雲計算在不同行業的滲透率,擴展用戶規模和黏性,還可以通過普及算力,釋放技術紅利,驅動非互聯網行業從簡單上雲到深度用雲,從而形成規模效應,持續降低邊際成本,獲得更高利潤,以便實現新的資源採購{www.qsjdw.cn}{www.cejbf.cn}與研發投入,以此鞏固競爭優勢。AI大模型同樣如此。今年5月時,各個雲服務巨頭,紛紛大幅下調大模型調用價格:例如,字節跳動旗下的豆包主力模型,在企業市場的定價調整爲0.0008元/千tokens,較行業平均價格便宜99.3%;阿里通義千問GPT-4級主力模型Qwen-Long輸入價格爲0.0005元/千tokens,降幅達97%,輸出價格爲0.002元/千tokens,降幅達90%......降價之劇烈,讓大模型創業企業在價格上難以抗衡。“很明顯,雲服務巨頭此番降價的目的在於擴大市場和用戶規模,這會是他們的長期策略,”上述行業觀察人士估計,今年開始的大模型“淘汰賽”,會持續三年左右的時間。雲服務巨頭希望通過降低大模型調用價格,刺激調用次數的大幅增長,算力成本會因此而攤薄,慢慢產生利潤。而且,價格的一降再降,能夠吸引大量開發者和生態合作伙伴。在此過程中,其它的大模型服務{www.guanggaopian.cn}{www.t9666.cn}商會因爲價格和成本原因倒下,市場上的大模型服務商變得屈指可數,這就是雲服務商推動“淘汰賽”的目的所在。但有專家認爲,這也反映出了雲服務巨頭的大模型思路有待改進。作爲對比,OpenAI旗下的ChatGPT,其研發成本、訓練成本和人力成本,每年動輒花費數十億美元。這表明,大模型的技術和資金門檻非常高,而且需要不斷升級,這就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其中的風險也是非常多的。國內的科技巨頭目前呈現出了大模型平臺雷同的趨勢,大模型產品服務的同質化問題突出,關鍵在於,AI大模型對於雲服務巨頭的進一步增長的帶動作用有多大,隨着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AI是否會像這些巨頭預期的那樣,帶來越來越豐厚的回報,這些都是未知數。這位專家表示,在有一兩個足夠好的基礎大模型的基礎上,其它巨頭企業其實應該將關注點放在算力、數據、大模型訓練等中間層服務上,或者是大模型衍生出的真正能夠創造價值的行業應用上。“現在的{www.bzfppdt.cn}{www.285988.cn}雲服務巨頭可以說是懸念迭起,AI大模型對他們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結語的確,大模型與AI應用,爲雲服務巨頭帶來了新的變化,新的期盼,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相比之下,國外的科技巨頭在發展大模型方面,做得要紮實得多。如今,亞馬遜、微軟、谷歌這些巨頭企業,均以投資或者自行研發的方式推出了大模型產品。特別是微軟,在雲、軟件和AI大模型方面,已經趟出了一條清晰的路徑,這三大業務相輔相成,互爲補充。圍繞這三大業務,微軟不僅逐漸形成了涵蓋IaaS層、PaaS層、SaaS層的全面業務佈局,而且積極進行投資併購,以擴充自身的業務範圍。“從微軟的例子來看,他們已經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業務循環,”上述行業專家認爲,第一,大模型的應用消耗大量算力,可以帶動雲服務的收入增長,第二,大模型同時會優化軟件應用的功能和體驗,帶動軟件業務收入的增長,發現新的用戶需求,反過來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大模型的成熟{www.tzjmjc.cn}{www.jilishu.cn}。但這些做法、思路和經驗並不能爲國內的雲服務商和大模型服務商帶來太多助益。由於中美雲服務市場、客戶需求、技術服務等方面的諸多差異,國內雲服務商在面對大模型的時候,其實並無太多可以提供參考借鑑的例子,在大模型這個問題上,中美雲服務商的不同點會越來越多,國內的大模型服務商,需要找到自己的節奏、特色和優勢。當前,國內的大模型和AI應用服務尚處於初級階段,市場規模和產業成熟度尚待提升,空間巨大,各方競爭激烈,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培養大模型的剛需用戶羣體?大模型的業務邊界如何劃分?大模型如何成爲穩定持久的業務增長引擎?大模型在各行各業落地應用時,如何保護隱私和數據安全?只有通過不斷構建健康、自主可控的大模型生態,吸引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開發者、合作伙伴、客戶加入進來,才能讓大模型和AI應用真正成爲各行各業智能化升級的“剛需”,形成新質生產力,從而讓創新發展的新動能與新優勢,真正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