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曲悠揚 情滿佛山,南國紅豆 瓊花煥彩

粵劇,俗稱廣府戲,是嶺南四大地方劇種(粵劇、潮劇、瓊劇、廣東漢劇)中最具影響力的劇種,它廣泛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被周恩來總理讚譽爲“南國紅豆”。

佛山,是粵劇發祥地,著名的“粵劇之鄉”。

明清時期,作爲“天下四大聚”之一的佛山,商貿繁華,行莊遍佈,會館林立。行業神崇拜和行業會館的建立,爲戲行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舞臺,並由此誕生了嶺南地區最早的戲行組織——瓊花會館。“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貺節,萬人圍住看瓊花。”一首竹枝詞,描繪了佛山古鎮萬人空巷“睇大戲”的盛況。

廣東粵劇博物館。南海融媒記者章佳琳 攝

佛山粵劇,以武見長,自成特色。作爲南派武術發祥地,佛山粵劇藝人不斷吸納各家拳法,把洪拳的腰馬、詠春的推手、蔡李佛的硬功搬上舞臺。以真功夫入戲,成爲佛山粵劇的重要元素。

數百年發展,瓊花會館早已不復存在,但粵韻南音卻從未遠離。粵劇種子早已在佛山開花結果,千里駒、白駒榮、薛覺先等都是從佛山“走出去”的省港粵劇名家,粵劇五大流派的祖師爺均出自佛山,劇作家南海十三郎、陳卓瑩等都是佛山的驕傲。“梅花獎”得主李淑勤、曾小敏等粵劇名家不斷革新,爲粵劇發展注入新活力。

萬福臺粵劇表演。南海融媒記者陳建燁 攝

粵劇爲媒,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樑。經過幾百年跌宕起伏,粵劇文化已從佛山走向海內外。改革開放以來,粵劇作爲承載着濃濃鄉愁的“鄉土文化”和聯誼海外鄉親的重要紐帶,佛山青年粵劇團和佛山粵劇團先後120多次赴香港、澳門,以及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演出交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生動地描繪了粵劇在全球的傳播力。2006年粵劇被列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南海大瀝橫江新星粵樂社。南海融媒記者章佳琳攝

梨園風韻,里巷彈唱人家,粵劇在佛山有着深厚的羣衆基礎,活躍在民間的粵劇私夥局,尋常里巷時常飄出的粵曲聲,成了佛山一道獨具韻味的風景。如今,全市業餘粵劇、粵曲團體達500多個,每年演出不下6000場次。

禪城南莊龍津春風曲藝社。南海融媒記者章佳琳攝

2023年,佛山市政府斥資3.5億元新建的佛山粵劇傳習所(佛山粵劇院)落成,作爲佛山保護、傳承粵劇文化的專業機構,已搶救、整理、保留過百部整本傳統粵劇大戲,開展各類粵劇演出、培訓活動,成功創建50所粵劇特色學校,有力推動了粵劇文化交流和活態傳承。

佛山市粵劇院。南海融媒記者章佳琳攝

南海桂園小學粵劇特色課程。南海融媒記者佳琳 攝

未來,在激活十大傳統文化的驅動下,佛山將推動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交織共融,不斷擦亮“粵劇文化”城市名片,在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突破。

喜歡本文請點擊“在看” 讓 更多人看到

出品:佛山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文/南海融媒記者 洪曉詩 通訊員 冼豔芬 麥鳳莊

圖/南海融媒記者 章佳琳 陳建燁

視頻拍攝/南海融媒記者 章佳琳 、張寶翔、呂顏、陳建燁、張志成

視頻剪輯/南海融媒記者 張寶翔

海報設計/南海融媒記者黃少冰

編輯: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