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契訶夫,沒有標準答案

主題:衝出套子,尋找閱讀與寫作的更多可能

時間:10月20日

地點:南京鳳凰書城

嘉賓:南京外國語學校語文名師蔣興超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龐冉

安東·契訶夫是19世紀俄國短篇小說巨匠、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之一,在短短44年的生命裡,寫下數百篇小說和17個劇本,被視作俄國現實主義流派的傑出代表。2024年,恰逢契訶夫逝世120週年,譯林出版社推出了三卷本的“套子裡的人:契訶夫文集”,包括《套中人: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櫻桃園:契訶夫戲劇選》和《你的安東:契訶夫書信隨筆》,著名契訶夫研究專家、戲劇評論家童道明先生擔任主要譯者。

近日,南京外國語學校語文名師蔣興超和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龐冉,從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出發,結合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從不同角度解讀了契訶夫其人其文對今天年輕人閱讀、寫作與成長的啓示。

閱讀契訶夫,要看到笑容裡隱含的淚水

人們在談到契訶夫時,習慣於將他與莫泊桑、歐·亨利並列起來,稱作“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他們的作品也是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都會接觸到的。通過比較三位作家的異同,龐冉總結了學生在閱讀中需要培養的能力。不同於莫泊桑、歐·亨利對情節的巧妙安排,契訶夫小說中最精彩的是氛圍,是一種深沉的、緩慢流淌的情緒。例如契訶夫在寫《苦惱》時,故意略過了馬車伕剛剛喪子、內心衝突最激烈的時候,而是從一週以後纔開始寫,這樣一來劇烈的悲痛就轉化成了深沉的憂傷。許多學生初讀契訶夫時會感到枯燥,就像大家在讀《西遊記》時經常跳過寫景的段落,只喜歡讀那些緊張刺激的打鬥場面。然而一旦培養出了閱讀的耐心,拋開對緊張情節的追求,去體會作家在平淡語言背後的深切悲憫,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對人性和社會的認識,都能更上一個臺階。

蔣興超認爲,閱讀和理解優秀作家的作品,是不需要追求標準答案的。數理化習題的答案有唯一性,但閱讀文學作品時則要努力擺脫思維定式。契訶夫的風格是含蓄內斂的,許多隱喻都埋藏在樸素的詞語裡,簡短的句子中也有無窮的遠方。一部兩小時的電影,可能會濃縮幾十年、上百年的歷史,背後一定有豐富的信息量。我們閱讀契訶夫的小說就像看電影,不僅要看到作家的笑,也要看到笑容裡隱含的淚水。

契訶夫的小說是提煉的藝術

契訶夫有一句廣爲流傳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姐妹。”他曾主張新手寫作者把小說的開頭和結尾刪掉——“因爲在這類地方,我們最容易說假話”。龐冉指出,學生在寫作記敘文時,也可以效仿契訶夫“掐頭去尾”的寫法,這其中包含兩層意思:首先是開頭的簡潔有力,《小公務員之死》的開篇就寫主人公打了個噴嚏,一下子就把矛盾焦點拋出來了。至於主人公的家庭、性格等背景信息,都是在後文才巧妙地交代。開篇迅速切入,才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其次是結尾要留有餘地,契訶夫的許多作品總給人一種“未完待續”的感覺,這恰恰說明在複雜的現實生活裡,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寫記敘文時要想不落俗套,就要避免在結尾提供道理或抒發感想,適當的留白可以讓人回味無窮。

蔣興超認爲,優秀的短篇小說家就像短跑運動員,能在有限篇幅內展現出超強的爆發力。這種“提煉的藝術”也是學生在寫作中需要掌握的能力,所謂“用一根針挖一口井”,用寥寥數語抓住人物典型的語言或行爲特徵,通過這個典型可以洞見一類人,讓每一個讀者都產生共鳴。這就是契訶夫帶給我們的“以小見大”的啓示。學生可以通過摘抄優秀作品中的好詞好句,潛移默化地掌握作家提煉人物特徵的本領,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度。

在談到“契訶夫文集”的譯本特色時,主持人指出譯者童道明將契訶夫“提煉的藝術”發揮到了極致。童道明畢生致力於研究契訶夫,是首位將契訶夫不同體裁的作品由俄文直接譯介到中文世界的學者,被稱爲“中文世界最懂契訶夫的人”。其譯筆含蓄凝練,善於使用簡短的句子,貼合契訶夫的語言風格。此外,文集在出版前已經過多年打磨,由童道明之女、翻譯家童寧老師做了精心校對和註釋。

衝出套子,尋找成長的更多可能

兩位嘉賓結合小說文本對契訶夫的寫作技巧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也針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給出了具體可行的建議。龐冉指出,契訶夫對今天學生的啓發並不限於閱讀和寫作方面,其人格魅力和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也爲學生未來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榜樣。他引用了契訶夫的名句:“人的一切都應是美的,無論面孔、衣着,還是思想、心靈。”“在人羣中,人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尊嚴。”正因爲有了對自我價值和尊嚴的發現,人才應該努力衝出捆綁天性的套子,拒絕固定的模式,按照自己的天賦和興趣去實現自我,迴歸人美好的一面。

蔣興超以契訶夫本人最愛的小說《大學生》爲例,強調了契訶夫始終秉承的樂觀主義:“契訶夫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爲我們的現實撕開了一道疼痛的裂縫,但在那裂縫的深處是一道亮光,是契訶夫對這個世界的溫暖期待。”人的潛能是豐富的,生活可以有多種可能,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要用力地投入生活,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趣、有意義。這是契訶夫的作品和人生帶給我們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