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從文物、遺址等再看吳越國文化脈絡

中國藝術研究院今年6月曾組織了吳越國曆史文化與藝術學術考察團奔赴杭州,實地考察了吳越國王陵遺址,杭州陵園博物館,淨土寺等,參觀了浙江省博物館相關專題特展。近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了吳越國曆史文化與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學術研討會,也發佈了徵稿啓事,並在過去三個月內收到了許多來稿支持。11月初,“吳越國曆史文化與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研討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北區舉辦。

吳越國(907年—978年)是五代時期十國中的一國,由浙江臨安人錢鏐所創建,都城爲錢塘(杭州)。佔地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貫休詩寫道:“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吳越國全盛時範圍包括今上海全境、浙江全境、蘇州全境和福建東北部。

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戰亂頻仍,錢鏐採取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戰略方針,重農桑、興水利,發展與日本、朝鮮等國海外交往,使兩浙之地有一個較長的穩定發展時期。978年,吳越末代國王錢俶爲了避免戰亂主動獻土併入北宋,立國七十二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周慶富致辭

“吳越國接續融合錢塘江流域的越文化和太湖流域的吳文化,成爲上承唐風,下起宋韻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塑造了浙江的千年風貌,奠定了後世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文化繁榮的重要基礎,爲中華文明的延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吳越國猶如秘色瓷的一抹神奇的色彩,對於擁有悠久文明的華夏曆史來說,存續不過百年的吳越國堪稱卓越且獨特的存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周慶富談道。

浙江省博物館黎毓馨研究館員作主旨發言

主旨演講環節,浙江省博物館歷史文物部主任、吳越國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主任黎毓馨以《從現存佛教遺址遺物解讀吳越國科技和藝術的創新性》爲主題進行分享。黎毓馨介紹,現存的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907-978)佛教遺蹟、遺物,包括寺院、佛塔、經幢、摩崖龕像等遺蹟,發掘出土或傳世的佛教造像、舍利容器、阿育王塔、經卷、線刻銅鏡等遺物,數量衆多,類型豐富,見證了吳越國“東南佛國”的歷史地位,充分展現了吳越國高超的建築、雕塑、金屬冶煉鑄造、金銀器玉器加工、雕版印刷技術和工藝,這些科技和藝術的創新成就,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巨大,對後世影響深刻。

杭州煙霞洞十八羅漢塑像

杭州煙霞洞十八羅漢塑像

以吳越國時期摩崖龕像爲例,它主要分佈在杭州西湖周邊,多爲吳越王室建造,在中國雕塑史上有重要地位,可與五代以前的北方石窟造像的時代銜接。杭州煙霞洞十八羅漢造像,開鑿於廣順三年(953),2020年調查時新發現造像題記,吳越僧俗在唐玄奘《法住記》十六尊者基礎上,創造性地在首尾添加“慶友尊者”和不具名“羅漢”,組合爲十八身羅漢造像,解決了後世懸而未決的“十八羅漢”起源問題。作爲現存最早的十八羅漢造像實例,杭州在中國佛教美術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彰顯。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孫英剛教授作主旨發言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唐史學會理事孫英剛表示,吳越國處於唐宋思想、信仰、文化變革中,應把吳越文明放在中國文明發展脈絡和東亞文明交流的語境中加以考察,而非將之僅僅視爲一個地方性或區域性文明。

吳越國放在中國史的脈絡裡是什麼樣的情況?孫英剛分享道,整個唐宋思想的變革有兩個主線:第一個是安史之亂後唐宋時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去宗教化的過程,把關注點從天上拉回到人間,儒家經典也做了去宗教化的過程,把緯書從中國的經典體系裡面擠出去;另外一條主線就是中國文明從世界主義的精神走向了民族主義的過程。比如從西夏的黑水城文獻可以看出,遼其實並不認爲自己的文化弱於宋,遼甚至認爲自己纔是唐朝的繼承人,至少從信仰和佛教的體系來看。

俄藏黑水城文獻

“我們回到吳越國的時代,當時北方在持續滅佛,吳越國的錢氏政權相反,它成爲了推動佛教發展的重要力量,以佛教爲抓手,吳越國在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作用,永明延壽、贊寧等吳越國時期兩浙的高僧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吳越佛教因此留下了很多遺產,比如彌勒信仰。吳越時期,彌勒的形象不論是藝術主題還有神格以及思想的意義都被浙江寧波奉化的布袋和尚取代,這種藝術形式的變化,表現形式的變化,往往背後都有思想的變遷、關懷的變遷。”孫英剛談道。

除了把吳越文明放到中華文明脈絡考察,還應該放在東亞文明交流裡面考察。孫英剛談道:“吳越文明不是區域文明,也不是地方文明,就像我們講宋韻不是講浙江,宋韻核心的精神還是中國的精神。不論是信仰方面的,還是貿易,還是書籍傳播,還是整個東亞文化圈的構建,我覺得吳越都是起到了一個連續性的作用,比如錢俶造的阿育王塔,有一部分也傳入了日本,對日本佛教的信仰實踐也有一些影響。”

吳越國 阿育王塔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趙冬梅表示,“吳越納土”構建了和平統一的新模式,是克服舊時代、建築新時代,是當時上層統治者主動做出的選擇,這對當下也極具啓示價值。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趙冬梅教授作主旨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黃夏年研究員作主旨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黃夏年以《吳越佛教及其影響》爲主題進行了分享。黃夏年談道,近代學者認爲吳越佛教有三方面的特質。一是始終注重學術思想的研究與傳播,契合時代風氣,吸收新文化營養,具有與時俱進的活力。二是具有開明開放的大氣度,積極進行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三是居士佛教表現突出。這是吳越佛教的特質。

“吳越文化的特色是吳越文化和佛教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它既有中國佛教文化的共性,也深深地打上了吳越區域文化的印記。比如說早期的吳越佛教是帶有明顯的佛教義學,這個特色是跟吳越佛教聯繫很緊密的。另一方面,佛教與中國儒道文化結合,產生了中國佛教的宗派思想和宗派佛學。特別是到五代以後,吳越佛教尤其是比較典型的是在中國佛教史上演變的基本特徵或者說典型的特徵,一是名僧輩出,二是寺廟林立,三是禪教靜合流和淨土信仰的流行。”

研討會現場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浙江省博物館等考古文博機構的四十餘位學者與會。“吳越國曆史文化與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研討會也設置三個分論壇,與會學者從吳越國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對外交往、物質遺存等角度,就相關問題展開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