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齊聚廣州,縱論鋼結構和金屬結構的創新與發展

近日,由中國鋼結構協會結構穩定與疲勞分會和廣州大學主辦,廣州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和廣東省鋼結構協會共同承辦的“中國鋼結構協會結構穩定與疲勞分會第18屆(ISSF-2024)學術交流會暨教學研討會”在廣州召開。

中國鋼結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毅,廣州大學副校長傅繼陽,分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石永久在開幕式致辭。開幕式由廣州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譚平主持。共有來自全國結構工程和鋼結構領域的300餘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會議。會議期間,召開了中國鋼結構協會結構穩定與疲勞分會第九屆三次理事會議和第十屆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完成理事換屆,表決確立新一屆理事211人、常務理事49人、秘書長1人、副理事長12人和理事長1人。

學術交流會環節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周緒紅教授認爲,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新工科建設背景下,要明確實施新一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新工科教育的核心問題,深刻理解跨學科、多學科和交叉學科的教育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要將理論與實踐、技術與藝術、需求與創新、管理與協作等多種要素相結合,推進土建類人才跨界培養,構建共享型“學術共同體”平臺,打造“智能製造、智能建造”新工科教育平臺。

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會長、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郝際平教授指出,當前鋼結構發展超乎尋常,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要建立系統思維促進鋼結構的高質量發展,在鋼結構創新型人才培養中,融入鋼結構理論的持續發展和鋼結構教科書的更新演化。

北京工業大學張愛林教授認爲,自主培養鋼結構創新人才是重中之重,並對標人才培養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提出創新驅動、深化改革、自主培養鋼結構創新人才的系列工作嘗試。

華南理工大學王湛教授指出,結構智能化設計要力爭實現“算得準,算得快,算得好”的目標,並展望智能算法輔助建築結構設計的發展趨勢和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創造能力爲主的教育理念的轉變。

廣州大學副校長周雲教授等作了21場大會特邀報告、15場分會場邀請報告和30場分會場報告,與會專家圍繞近年來在鋼結構和金屬結構基礎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實踐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和新進展進行了學術分享和技術交流。

在教學研討會環節,廣東工業大學何嘉年教授等就鋼結構課程的創新、改革和建設以及鋼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等作報告。在研究生學術沙龍環節,來自全國各高校的38名研究生作學術報告並同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

文丨記者 陳亮 通訊員 廣大宣圖丨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