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汪華林:資源循環利用早晚會實現,氫是主要載體

作爲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

在9月9日舉行的2024浦江創新論壇之綠色低碳創新論壇上,以“科技創新塑造未來能源產業新格局”爲主題,各界人士重點探討未來能源的發展路徑。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汪華林在現場分享了綠色低碳設計的新要求、新路徑和新實踐。

他認爲,從近300年的經濟增長週期來看,如今已進入了第六波經濟增長週期。在第六波週期中,經濟增長主要有兩個輪子,分別是綠色化和數字化。“不過這兩個輪子的增長速度不一樣,其中數字化發展快,而綠色化發展慢,綠色化也成爲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增長中最薄弱的環節”。不過,再過幾十年甚至半個世紀,“綠色化將成爲更有前途也更有希望的技術”。

汪華林提出,從氣候變化指標來看,除了氣候變化,還要關注新污染物、地球化學物質流動等,並將其作爲重點進行研究。

具體到石化行業的減排,中國是在分三個階段推進,即採用減半、減半,再減半的方式來做。目前2005年~2020年,我國已經完成了第一個減半,“下一步估計會更加重視,加強經濟發展階段可能得減得更快”。

在他看來,數字化和綠色化是雙向奔赴,人們用綠色化的手段和方法把數字化過程中的污染物消耗降下來。同時用數字化的辦法把綠色化過程中的能耗污染物排放降下來。

目前中國走的綠色低碳路徑,主要採用原料替代、工藝替代、燃料替代三種方式。就原料替代而言,把近300年來地球當中排放的污染物放在時空座標下進行分析,他表示,很分散且存在時間很短的廢棄物難以回收利用,而鋼鐵、塑料那些污染物則長期留存着,“鋼鐵每年的腐蝕率才3%,化纖也類似,所以資源循環利用是早晚會實現”。

他提出,要直接把這些污染物轉化爲戰略性資源,氫是主要載體。其次是電。通過電和氫的結合,才能把污染物轉化爲人類所需要的原料。當然在原料生產過程中還會產生污染物,但這些污染物會更少一些,之間的轉換也可以繼續進行,因此未來在綠色低碳技術中,加氫和電轉化將成爲主要的技術之一。

在實踐上,汪華林分享稱,華東理工大學主要圍繞從碳氫到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變成碳氫氧這兩條線在做研究。未來將圍繞二氧化碳如何變成航油、燃油,以及生物質如何通過脫氧變成石油天然氣這些燃料。這兩者的結合,是當前科技創新的重要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