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氣候Weekly:鼓勵食物升級改造(Upcycling)、氣候政策須有配套措施、追求脫碳也要積極恢復大自然

把原本要丟棄的食材做成新食物,可以解決快速增長的食物垃圾山問題。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航空業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2.5%,而由食物損失或浪費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高達8%,是航空業的三倍多。美國垃圾掩埋場最常見的就是未售出或未食用的食物,其釋放的甲烷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空氣污染和土壤退化等問題。因此,如何進行食物的升級改造,例如將蘋果渣做成餅乾和麥片等,成爲重要解方之一。

除了減少食物浪費之外,世界各國如何制定有效的氣候政策?一項跨國研究顯示,氣候政策必須要有配套措施,比如禁止汽油動力汽車加上徵收氣候燃料稅,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環境部長彭啓明近日高喊「臺灣拚2032年減碳40%」的新目標,如何端出包含碳費在內等配套措施,將是能否有效減碳的最大關鍵。

今年10月將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屆締約方大會(CBD COP16),大會主席暨哥倫比亞環境部長蘇珊娜.穆罕默德(Susana Muhamad)強調:「人類必須採取雙重行動。第一個是脫碳,並實現公正的能源轉型;硬幣的另一面則是恢復大自然,讓大自然再次掌控地球,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穩定氣候。」

鼓勵食物升級改造,營養加分又減少碳排放

進入垃圾掩埋場的廢棄食品是溫室氣體排放中看不見但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BBC】全球近8%的溫室氣體排放是由食物損失或浪費造成的(是航空業碳排的三倍多),美國每年種植的食物有近40%被丟棄,而進入垃圾掩埋場中的食物會釋放甲烷,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空氣污染和土壤退化。如果能夠將食物進行升級改造,也就是把原本要丟棄的食材做成新食物,就可以解決快速增長的食物垃圾山問題。

在歐洲、美國和亞洲的新創企業,原本要丟棄的食材正在以麪包、麪食和補充劑的形式獲得第二次生命,這些食品和補充劑通常是由在生產啤酒過程中要丟棄的4,000萬噸穀物製成的;咖啡渣(每年有5,400萬噸被丟棄)也被重新加工做成杜松子酒、麪粉及能量棒。又如椰子肉在提取水分時會被扔進垃圾桶,現在被挖出來並製成酸奶,而水果和蔬菜皮則被製成零食和果汁等。

去年發表在《食品科學與技術趨勢》期刊上的一篇報告指出,「讓升級改造成爲食品生產體系的主流思維,將有助於大大改善食品生產系統的循環性」。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如何吸引多數消費者對升級改造食品的認同將是一大挑戰。

(原文:The waste food upcycled into new products)

跨國研究顯示:氣候政策須有配套措施,才能獲致成功

一臺重型機械正在從大型燃煤發電廠的化石燃料堆中運送煤。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CNN】近日在《科學》期刊發表一項研究,來自多個歐洲氣候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20年、41個國家、1,500項氣候政策的有效性,結果發現僅有63個「成功案例」——實現大幅減少碳排放的單一政策或組合政策,爲制定有效的氣候政策提供了可行的藍圖。

談到常見的氣候政策,例如禁止新建燃煤發電廠或高耗油汽車,「令人驚訝的發現是,如果單獨使用這些政策工具,我們將永遠無法成功地大規模減少碳排放,」帶領該項研究的德國環境經濟學家尼可拉斯.科赫(Nicolas Koch)表示,這並不是說這些政策不應該實施,而是它們需要輔以其他措施,例如稅收或價格激勵措施。

科赫指出,如果只有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計劃,禁令本身是不可信的;但若政策制定者還推出額外措施,譬如禁止汽油動力汽車加上徵收氣候燃料稅,那麼政策就會變得更加可信,同時改變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期望。研究證明,氣候政策需要配套措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原文:1,500 policies to fix global warming were implemented in 41 countries. Here are the ones that worked best)

海洋過熱,不僅影響海洋生物,也造成收入損失及異常天氣

全球海洋熱浪已經對世界各地產生重大影響,海洋物種的大規模死亡是最嚴重的影響之一。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Euronews】全球海洋熱浪已經對世界各地產生了重大影響,從珊瑚白化、海草枯萎到無脊椎動物生病和當地魚類改變活動區域。有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脆弱」,幾乎完全被陸地包圍的地中海就是其中之一。研究發現,自2015年以來,最嚴重的海洋熱浪中約有一半襲擊了地中海。

珊瑚、藻類和海綿等非移動生物無法逃避惡劣的環境條件,特別容易遭受極端的熱壓力;有些物種可以設法遠離高溫,但若選擇遷移到更深、更冷的水域,就會面臨食物不足的問題。海洋物種的大規模死亡,可能是最嚴重的後果,卻不是海水異常高溫造成的唯一後果。

隨着魚類資源的減少,依賴海洋獲取食物的社區也陷入困境,水母大量繁殖爲遊客和漁民帶來困擾。長期溫暖的海洋溫度可能會助長風暴,導致強烈降水,這也可能是先前導致義大利海岸一艘超級遊艇沉沒的原因之一。在沿海地區,溫暖的海水會降低風速並增加陸地溼度,使熱浪更加不舒服和危險。

(原文:Lost income, less tourists and freak weather: Overheated seas affect far more than just marine life)

只專注於減碳、忽略自然保育,無法阻止氣候崩潰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P15)第十五次會議上致詞。圖片來源/UN Biodiversity flickr

【衛報】今年10月將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屆締約方大會(CBD COP16),大會主席暨哥倫比亞環境部長蘇珊娜.穆罕默德(Susana Muhamad)表示,如果只專注於減少碳排放,而未能恢復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將「對人類造成危險」,並面臨社會崩潰風險。

穆罕默德指出,「人類必須採取雙重行動。第一個是脫碳,並實現公正的能源轉型;硬幣的另一面則是恢復大自然,讓大自然再次掌控地球,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穩定氣候。」

「氣候議題已獲得更多的關注與政治投資,但我們沒看到硬幣的另一面,這是危險的。」穆罕默德說,CBD COP16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生物多樣性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能夠與氣候議程一樣具有政治相關性。她同時敦促北半球各國政府兌現增加恢復自然環境資金的承諾。

(原文:We must restore nature to avoid global catastrophe, warns biodiversity summit president)

環境部升格滿週年,臺灣力拚2032年減碳40%

環境部慶祝一週歲生日,環境部長彭啓明(中)與前環保署長沈世宏(右起)、簡又新、張子敬、蔡鴻德一起切生日蛋糕。記者林澔一/攝影

【聯合報】環境部升格滿週年,舉辦慶祝活動。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環境部將從監管者轉爲整合者、推動者的角色,明年碳費制度將正式上路,2026年的綠色成長戰略將籌劃結合綠色金融每年千億投入,帶動兆元級投資並創造百萬個綠色工作機會,朝向2032年減碳百分之四十的目標。

彭啓明指出,除了能源部門外,製造部門和住商部門的碳排也較高,會和這些部門盤點和討論減碳方法,以及重新建立方法學等。此外,年底碳費制度一定會上路,明年開徵,下階段便會啓動總量管制的碳交易,預計2027年有機會研議完成,2028年上路實施。

(原文:環境部升格週年 彭啓明:拚2032年減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