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永定:大陸提升經濟需增發國債、加大基礎設施投資
陸媒21財經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前所長餘永定28日在2024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指出,引領經濟穩步前行,需擴張性財政政策與基礎設施建設一齊發力。
對於近期的「組合拳」,餘永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貨幣政策的程度是較爲合適的,但是貨幣政策只能作爲一種輔助政策。「更爲關鍵的問題是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
實現5%的GDP增速目標,必須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的力度。地方政府是基礎設施投資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但長期以來中央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融資的貢獻率很低。餘永定表示,財政發力首先是得給「地方政府減輕債務壓力」。該替地方政府還的債要替地方政府還,要儘量減輕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不要讓地方政府爲了還債而不能正常運轉。「砸鍋賣鐵」、「誰家孩子誰抱」、「不首先還債就不能搞投資」的思路是順週期調節、是典型的合成推理。
執行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靠刺激消費,還是靠基礎設施投資?餘永定認爲,從短期宏觀調控的角度來看,刺激消費和投資並無區別,都是彌補總需求的不足。刺激消費的問題是,消費是收入、收入預期和資產的函數。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收入增速放緩,收入預期變成,房產價格下跌,所有這些都會導致消費增速的下降。在經濟形勢明顯好轉之前,消費無論如何都難以有明顯增加。餘永定稱,「靠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是比較難的。反之,經濟增長了,消費就會隨之而增長。」
與此成對比,由政府提供資金的基礎設施投資則無需以經濟增長爲條件。基礎設施投資增加了,收入就會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則會自動導致消費的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可以創造「擠入效應」,可以帶動一大片經濟活動。餘永定指出,「所以,如果想啓動經濟、加速經濟增長,目前,作爲第一步還是要主要考慮增加基礎設施投資。」
從中、長期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根本不存在消費驅動還是投資驅動的問題。經濟增長是靠固定資產投資、人力資本投資、勞動投入和技術進步推動的。消費不是生產函數中的引數,不能驅動經濟增長。
據中國人民銀行9月發佈的「2024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資料報告」, 2024年前八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人民幣(下同)21.9兆元,比去年同期少3.32兆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3.42兆元,年減3.57兆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摺合人民幣減少1,583億元,年減800億元。
社融規模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融資需求的變化,進而反映了社會消費與投資需求的變化。
餘永定表示,消費和投資之間的選擇其實是「現在消費」還是「未來更多消費」之間的選擇。資源在消費品和資本品之間配置,是由一個社會的時間偏好決定。
流行觀念認爲,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消費率過低。但實際情況未必如此。中國和美國的消費結構不同,美國消費中的服務消費佔比高,而中國服務消費則佔比相對較低。與此同時,美國的服務價格遠高於中國的服務價格。消費結構和服務價格的差異是導致中國消費率遠低於美國的重要原因。
餘永定表示,從消費品(汽車、電子產品、電冰箱等)支出佔GDP的比例來看,中國高於美國。按他的估算,中國是美國的1.25倍。
對於增發國債後的可能影響,他表示,中國國債收益率低,增發國債會導致收益率上升,從而影響私人投資。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央行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購買國債以壓低國債收益率、防止擠出效應,促進經濟增長。